經濟評論:大陸危機加速發展的重要信號 評大陸國有銀行信貸超常增長

作者:作者:梁京 發表:2003-08-19 04: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經濟時報》上月曾經在頭版頭條報導:中國國有銀行信貸半年內增長1.8萬億,並指出"虛增貸款掩蓋壞賬"。該報記者楊眉援引參與撰寫大陸"金融運行報告"的一位人士解讀官方所用的"上半年金融運行變化顯著"措辭,實際上是指貨幣供應量和貸款規模"超常增長"。2003年1至6月,大陸官辦銀行的各項貸款增長了1萬八千億,而上年同期增長還不到九千億,增長的規模翻了一倍還多。大陸中央銀行調查統計司的一位人士評論說"這在中國貨幣市場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事實上,連美國聯儲的主席格林斯潘都注意到了大陸金融的異動,認為大陸面臨通貨膨脹的真實威脅。當然,一些知名的大陸經濟學者對此並不以為然,繼續認為主要危險是通貨緊縮,而不是通貨膨脹。對我來說,是通脹還是通縮都各有道理,但是,大陸銀行信貸超常增長,遠遠超過了一般經濟指標變動的意義,是大陸政治和經濟綜合危機加速發展的一個重要信號。

首先,貨幣供應和銀行信貸的超常增長說明大陸官方對官辦銀行進一步失控。不可救藥的官辦銀行正在與大陸中央金融當局玩遊戲,而大陸的金融當局卻無計可施。中央金融當局要求四大國有銀行迅速降低壞賬率,並企圖用誰先達標,就允許誰先上市去圈錢作為誘餌。這種自欺欺人的改革策略,很快就被狡詐的銀行管理層發現了破綻。他們知道減少壞賬吃力不討好,於是就轉向擴大貸款總規模,用大量新增貸款來沖淡壞賬的"濃度"。

當然,擴大信貸必須有出處。對於大陸的國有銀行來說,最理想的借貸人,並不是認真經營的企業,而是各級貪贓枉法的政府和與他們勾結的既得利益集團。各級政府知道新的中央領導有意規範土地徵用和土地交易,紛紛搶在新規則出臺之前,大開"最後的免費午餐",瘋狂地徵用和出賣土地。而房地產商則"空手套白狼",大量貸款買政府的土地。這樣,銀行的貸款就落到了政府手裡。房地產開發商也不吃虧,又用買來的土地作抵押,再貸款來開發。一塊土地,一幢房產,可以通過各種並不難識破的"手法"多次抵押,換來巨額的貸款。最近一期《財經》雜誌,就暴露了大陸房地產商"違規"獲得銀行貸款的各種"潛規則"。

另外一個大量發放銀行貸款的渠道就是所謂的國有資產的經營改革。國有銀行為各種損公肥私的國有資產交易進行融資。筆者從一位參與其道的親戚聽到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可謂這方面的經典。某縣領導將一個國有招待所以三千萬賣給一傢俬人企業,當然,這家企業的老闆與縣領導以及銀行的關係非同一般。於是,這家企業不僅靠銀行貸款買下了這個招待所,而且又用招待所做抵押,借款裝修。幾個月後,修繕一新的私人賓館經過評估,價值五千萬元。於是,縣政府又向銀行貸款,把它買回來,重新作為政府的賓館。在短短的幾個月裡,不僅私人企業的老闆發財了,而且國有資產也保值增值了,國有銀行的壞賬率也下降了,可謂皆大歡喜。

難道大陸的新領導人對這些掩耳盜鈴的把戲真的不知道嗎?當然不是。但是,為什麼大陸的地方政府和銀行如此膽大妄為呢?很明顯,大陸金融和經濟亂象叢生與大陸最高權力過度的困難有直接的關係。專制政治不可避免的一個現象,就是每當最高權力歸屬出現不確定,下面就必然發生紀律鬆弛乃至混亂。上面的不確定拖延的愈久,下面的混亂就愈烈。江澤民垂簾聽政之心,路人皆知,但又得不到民意的支持,大陸政局因此陷於困境。胡溫雖然被許多人寄以希望,但諸多制肘,難以令行禁止。大陸各級貪官和監守自盜的銀行經理見此良機,豈有不見機而行的道理?

歷史的經驗證明,危機發展過快,對有心改革而又準備不足的領導人是不利的。中國大陸很可能正處在這種局面之中,不能不令人憂慮。

(自由亞洲電臺)(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