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上海城市競爭力

發表:2003-08-05 01: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丹尼斯的11個國際大都市競爭力比較中,上海倒數第二。

  《經濟》雜誌8月號撰文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 倪鵬飛

  自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及相應的經濟調整以來,東亞城市的格局在重新洗牌,這一地區的城市一方面十分擔心被邊緣化,另一方面在積極謀求對東亞和全球經濟空間實現更大
的覆蓋,於是紛紛調整戰略,實施跨國定位,漢城、東京、橫濱、大阪、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深圳、廣州、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等國際區域性中心城市相互間的競爭異常激烈。

  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施了地方分權改革,城市政府作為地方的一級政府對地方生產、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擁有主導權。中國經濟的工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推動了中國城市經濟的發展。在中國經濟跨入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大都市作為國家經濟的重心和龍頭,其作用更為重要。城市間的競爭更是活生生的事實。中國加入WTO,使中國大都市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中國廣大地區面臨國際競爭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大都市間的競爭也將進一步加劇。目前,上海與天津、北京、香港、廣州在城市定位、高科技產業、高級人才、金融中心、國際會展等許多領域都展開了激烈爭鋒。

  21世紀企業的發展和競爭更趨全球化、跨國化,跨國公司的作用和影響力將主要通過城市的全球性競爭來實現。人們只能從更具競爭力的城市中獲取更自由的發展機會,享受更充分的價值福利。21世紀是城市發展和競爭的世紀,提升城市競爭力是未來城市,也是上海等中國大都市的主旋律。

  上海城市競爭力的國內比較

  大都市競爭力是一個具有明確直觀含義卻又不易精確把握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大都市在競爭和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大都市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和轉化資源,爭奪、佔領和控制市場,以創造價值,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大都市競爭力是一個複雜的混沌系統,其眾多的要素和環境子系統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構成城市綜合競爭力,創造城市價值。利用以上價值體系、弓弦模型等城市競爭力理論和2001-2002年指標數據,我們對200個中國城市的競爭力進行比較,結果發現上海綜合競爭力僅次於香港,居第二位。

  上海是中國與世界經濟交互作用的樞紐和平臺,中國金融、貿易、經濟中心,綜合創新中心,被喻為「中國的經濟龍頭」。上海綜合競爭力榮銜中國內地諸城之冠。表現綜合競爭力的城市產品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城市勞動生產率高,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和居民人均年收入較高。在進一步對47個最具競爭力的中國城市分項競爭力的比較中發現:

  人才競爭力居全國第二位,表明上海在人才的質量、數量和潛力方面表現都比較好。

  上海的資本競爭力位居首位,表明瞭其金融中心的城市地位。尤其是內外資金融機構眾多,金融控制力強,金融服務多樣性好,融資便利,資本獲得性規模都較好。

  科學技術競爭力排在第二位,科技實力和轉化能力都很突出,擁有大量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究機構,但基礎科研水平、科研轉化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均需需要進一步加強。

  結構競爭力不強。非農業產值佔GDP比重全國最高,表明其工業化水平最高。但高科技人員與全部從業人員比重、企業的規模、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產業布局合理度綜合指標均表現不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高級化不夠快。因此,尤其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以應對周邊地區低商務成本的競爭。

  基礎設施競爭力居第一位。市內基本基礎設施、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成本指數都表現很好,對外基本基礎設施完善,名列全國之首。

  上海東臨太平洋,居中國東海岸線中點,處長江入海口,區位競爭力最強:自然區位交通便利度指數、經濟腹地GDP與全國比重、城市在區域中的優勢度指數均居全國第一。具有一定政治文化優勢,但是自然資源不具有優勢。

  上海的環境競爭力名列第四位,城市環境質量、環境舒適度和自然環境優美度都比較好,尤其是城市建築景觀優美。

  文化競爭力居第二位。市民講究信譽,交往操守好;重商價值取強,但是兼容平等觀念有待加強。向明顯,精明務實;勤勞創業,善於創新,競爭意識

  上海的制度競爭力較強,其中產權保護制度和地方法制建設完善程度居於全國第一,市場發育充分,但是個體經濟所佔比例不高。國有企業改革任務重,政府經營的領域太多,政府應積極競爭性領域,積極發展社會中介等服務組織。

  政府管理競爭力最佳。上海政府辦事效率高,行為規範,執行政策富有創造性和靈活性,政府戰略和管理較好,但政府和企業的關係可進一步擺正,分工也應進一步明確。同樣企業的管理競爭力管理形象和管理效益也較好。

  企業管理競爭力比較強。管理技術和水平較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很好,經濟效益也較好,企業激勵和約束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上海的開放競爭力也很強。城市開放和參與全球一體化程度高,國內外貿易依存度、外資佔城市總資本的比重較高,表明經濟外向度較高。同時,人文國際化程度高,移民人口和外來文化影響大,社會活動和交流頻繁。

  上海城市競爭力的國際比較

  1998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丹尼斯教授根據其開發的國際大都市競爭力的分析框架:大都市地區國際競爭力(C)=f[當地城市環境(U),國民經濟中影響國際競爭力的要素(N),對國際貿易協定的服從(T),大都市當地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F)]。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大都市地區的國際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利用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機構的數據對紐約、法蘭克福、舊金山、倫敦、香港、新加坡、東京、漢城、曼谷、上海、北京等11個國際大都市進行競爭力的比較研究發現:這11個城市共分三類,其中紐約、法蘭克福、舊金山、倫敦、香港、新加坡、東京為競爭力較強類,漢城為競爭力一般類,曼谷、上海為競爭力較弱類。

  丹尼斯還對上海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點評。上海的國際競爭力因為與北京相同的幾個原因還顯得較弱,即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國際貿易標準削弱了上海在與貿易相關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得分,較低的對外交往和對外文化的開放,和較高的商務和生活成本。從1990年開始,上海市政府努力重建它作為中國首要貿易、金融、製造業中心的大都市區的角色,強力著手國民經濟改革,貿易和投資的開放。地方政策的實施已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到2001年9月上海吸引近2.4萬多個投資項目,總合同價值近513億美元,上海2002年出口近300億美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家在上海投資,處在前幾位的依次是香港、臺灣、美國、日本、新加坡。上海市政府正在構筑上海有利的地理區位以增加它的競爭力,它在東中國海的戰略位置已經使它成為重要的全球港,它作為長江入海口的區位使她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儘管上海正以蓬勃增長的中國經濟體的國際貿易和投資中心而發展著,但在這個報告中它的國際競爭力排名卻處在這11個城市的第10位。從中國國家競爭力的主客觀數據看,中國的創新能力還十分弱,中國在使用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以提高生產力方面,被認為是低效率的。中國在人力資源發展和生活質量指標方面的排名也比較低。在這11個城市所在的國家相比較中,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風險最大。

  總之,根據丹尼斯的國際競爭力分析框架,與其他國際大都市比較,上海的國際競爭優勢不多,儘管發展潛力巨大。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