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壇上的那位博士沒有迴避,而是歷數他看到的校內種種醜陋現象,在談到學校舞廳散場後若干女生隨大款名車絕塵而去時,拍案言道:「某大,你不該如此墮落!」話音未了,掌聲雷動。
筆者所提到的這類人在高校學子中也許只是極少的一部分,但影響卻不小。這是理想色彩最為淡薄而個性色彩最為濃厚的一代人。這代人不用「憤怒的吶喊」來表現自己,而選擇從當下的日常行為和消費方式中追求個人生存的價值。他們崇尚另類,「酷」是其典型的存在話語,「炫酷」成為這個圈子裡最有效的社交方式。他們喜歡名牌,但更注重個人品味;他們也許缺乏足夠的耐心,總想在短短的時間內瞭解一切、獲得一切,因為他們覺得快樂才是第一的。
--都是享樂惹的禍
每當走在路上,看到那些青春美麗的女大學生親密地挽著看不出年紀的老外的時候,我就感到說不出的滋味。我知道這樣的想法有些狹隘,可我也知道確實在部分女孩子眼裡,出國高於一切,不惜用自己的尊嚴去換取。眼下市場經濟的潮流是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菁菁校園中出現了那些號稱新新人類的群體,其中女生更成為炫目的風景。她們開始不約而同地喜歡在夜晚出現,泡吧,迷失在PARTY裡,當勇敢而脆弱的第三者或者情人。在公開場合,她們不約而同地流露出這樣的願望:遇到有錢又懂藝術的男人,愛她們,並能供她們無憂無慮地生活。
一次,到某電影學院去找同學,在校門口看到,停靠的一輛輛豪華轎車旁,不時閃現出神采奕奕的長者身影。當然,他們身邊還有一兩位漂亮的女學生。
同學告訴我,在藝術院校,尤其像他們學表演的,如果不是特別有才,幾乎沒有什麼參加演出的機會,更別說成名成星了。所以就有一部分同學跟隨那些有權有勢的老闆或者導演,這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
類似的事情,筆者在其他高校也聽說過。也許由於虛榮心,看到別人燈紅酒綠,花枝招展,心中不能平靜;而靠自己奮鬥,過程太艱難,需要持久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捷徑就是靠自己的資本去獲取並不屬於自己的生活……--愈墮落愈快樂在渴望榮華的背後,心中燃燒的是一團火,燒燬了最初的誓言,也點燃了別人的慾望。
這世界是不是還需要認真?
我又想起孔慶東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話:「現在的大款都愛找大學生,沒病又便宜,何樂而不為。」
她沉醉在他的臂彎裡,卻保持著一半清醒,不斷告訴自己這只是遊戲。她很矛盾但堅持著,以為這就是現代化的生活,這就是新時代的美妙……這是我在某藝術院校的一個朋友的生活。我想知道她心中到底怎麼想。她悠然地說,這只是一種生理需要而已,為什麼要壓抑呢?如果在滿足需要的同時還能得到其他的東西,不是更好麼?這有什麼不對?我一時啞然,無以應對。
--女大學生的書包
有這樣一則調查,有趣而發人深省。手包是女孩子的半個世界。不同性格、不同環境、不同年齡的女孩子手包中的東西各不相同。以下是分別來自4所高校各10個女孩子手包中的內容:
1、A大學女生的手包中有:TOFEL和GRE書籍共9本,高等數學輔導1本,金屬工藝學1本,計算器2個,隨身聽4個,其中放有3盤英語磁帶,1盤音樂磁帶(翻錄),衛生紙2包,小化妝盒1個,BP機1個,文胸1個,眼鏡盒6個。
2、B大學女生手包中有:TOFEL和GRE書籍共4本,國際金融2本,外貿英語1本,時裝雜誌2本,髮型設計1本,隨身聽1個,激光唱機1個,BP機2個,手機1個,化妝盒9個,其中7個為進口高檔品,口紅16枚,眉毛夾2個,太陽鏡2個,衛生巾8包,避孕用品3個。
3、C大學女生的手包中有:TOFEL和GRE書籍共2本,西班牙語書1本,日語1本,隨身聽1個,BP機5個,手機4個,其中1個為國外註冊,化妝盒8個,全部為進口品牌,長筒襪1雙,衛生巾5包,避孕用品6個。
4、D大學女生手包中有:禮儀類書籍2本,毛衣編織1本,烹調技術1本,時裝雜誌2本,隨身聽3個,其中全部為流行歌曲磁帶,化妝盒6個,其中3個為進口品牌,口紅7枚,衛生巾4包,編織了一半的圍巾1條,BP機4個。
事實擺在眼前,任何解釋都是多餘的。
在網際網路上,我試圖瞭解其他人對此事的看法。一名自稱「水梔子」的網友說,社會大環境如此,不必強求。
其實,我也不想強求,只是覺得不該迴避。當有限的目光集中在橫流的物慾上時,精神和理想的偏廢就不可避免了。在校園,人文學科講座日益稀少,而充斥其中的是形形色色的商業講座,以及各種各樣的促銷。舞廳的燈火徹夜通明,性、愛、浮躁、鬱悶、緊身衣、黃頭髮、PMP、MM、COOL、HOT。信仰缺席,諸神退位。青春的熱血,夢一樣的自由,飛一樣的宣泄。在這個社會,還有校園中,有一群追求動感、刺激、好玩、享樂的年輕人,而我們至純至美的精神家園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