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皇帝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一个王朝到了末年,往往会异象丛生,比如突发性的、难以解释的大规模天灾、人祸、瘟疫、战争等。还有朝中会出现一些乱象,比如由于君王的昏庸无道、或者内戚、宦官弄权,造成内乱四起等等情况。有些人认为这些事都是巧合或者是自然现象,也有人认为,这是上天给予的启示,预示着一个王朝生命的终结。无论如何,这些异象都有个共同特点:“不祥之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在他最后的正月里,遇到一个略带搞笑性质的异象——“空空的朝堂”。
说起崇祯,后世的评价着实不少。总的来说,他算是个虽有中兴之志、却无救国之才,严于律己、更严以待人的另类亡国之君。作为大明最后一任最高统治者,他勤于理政、兢兢业业;生活简朴,不近声色;但同时,却又缺乏必要的政治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刚愎自用又多疑善变,急功近利又优柔寡断,导致了很多军国大事决策失误、进退失当。在他的手下当官,滋味并不好受。早在崇祯二年(1629年),河南府推官唐开远就说过:临御以来,明罚敕法,自小臣以至大臣,与众推举或自简拔,亡论为故为误,俱褫夺戍配不少贷,甚则下狱拷追,几乎刑乱国用重典矣。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自从崇祯登基以来,国家的刑罚和法令就更加的严酷了。不管大官小官,不管是被人举荐的还是凭能力上位的,也不管是故意犯错还是无心之失,一律剥夺官职并流放边疆,严重的还要下狱,遭受严刑拷打。这种以个人好恶而随意实施惩戒的方式,把国家正常的治理程序都打乱了。
根据统计,崇祯在位17年,光总督就杀了7个,每10个巡抚就得死1个,就连位极人臣的内阁辅臣都死了两个。由于不断的诛杀和罢黜,官员的更替十分频繁。17年里,兵部尚书换了14个,刑部尚书换了17个,内阁的阁员更是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再下级的官员就更不用说了。再加上宦官滥权和各种党争造成的互相倾轧,让朝廷失去了很多真正有才干的文臣武将,面对内忧外患,几乎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而在职的官员,天天都心惊胆战的畏缩不前,秉持着“不干事总比干错事要好”的原则,普遍懒政,办事效率极为低下。尤其到了最后这几年,大部分官员对于皇帝、对朝廷,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忠诚可言。
时间来到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这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也是著名的甲申之变发生的年分。这年正月初一这一天,发生大事。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西安正式建国,改西安为西京,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最大的噩梦终于照进了现实,大明朝内部越演越烈的阶级矛盾,最终演变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对垒;而且,国家的执政合法性来自于人民,而人民,此时都在欢天喜地的盼着闯王的到来。
同一天,庚寅时分(相当于早上3点到5点),在北京城突然刮起了一场罕见的沙尘暴,据记载,当时的情况是震屋扬沙,天空晦暗,咫尺不见,非常严重。有官员赶紧占了一卦,卦象显示:此为不祥之灾:风从干起,主暴兵至,城破。似乎上天提前就预警了这北京城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大顺国,未来命运的交集。
这天早晨,大顺建国的消息还没传到北京城。崇祯皇帝一起来,就看见外面昏天黑地的,所以心情也闷闷的,有点不大想动弹。但是今天,确实有几项事情必须得办。所以御驾打从乾清宫出来,就往皇极殿去了。因为按照惯例,每年的岁首、万寿、冬至三大节,天子要在这里接受百官的朝贺。皇极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开始叫奉天殿,到了嘉靖的时候,改称皇极殿。这个殿,是紫禁城里最紧要、最具有皇权代表的一个地方。所有新君的登基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只有在这里升了殿,坐上了龙椅,才算是最终确定了皇权。除此之外,凡是涉及社稷安定的大事,比如天子大婚、册立皇后、点将出征等等仪式,也都是在这儿举行。待接受完朝贺以后,崇祯还要赐宴宗室、大臣,以示辞旧迎新,天下同乐之意。
可今天,崇祯上了殿,坐上龙椅,往下一看,一个朝贺的臣子都没来,空空荡荡的。整个大殿显得很整洁,很素净。崇祯点点头,扭头跟旁边的小太监说:最近宫里的这个卫生情况还是不错的,你看这殿里边儿,窗明几净的。小太监看见这个情况也挺尴尬,说:皇上,您也别太难过了,今年来朝贺这个人数是少了些,但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的幅度其实不大。您别往心里去。崇祯听了很不满意。
责任编辑:闻樱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