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有恨。(图片来源: 合成图 chenjing/看中国)
中国文化中,苏轼不仅是大文豪,更是洞察人生的大智者。他曾说过:“不应有恨。”短短四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恨”字由“心”和“艮”组成。“心”是人的本心与智慧,“艮”则是阻止、停止的意思。所谓“恨”,就是心智被阻塞、停止的状态。当一个人陷于“恨”,便会被负面情绪所困,心灵失去了流动,生命也因此停滞。
历史与现实中,无数悲剧皆因“恨”而生:
有了“恨”,夫妻反目,家庭破碎;有了“恨”,兄弟反目,亲情成仇;有了“恨”,朋友反目,友情化为利刃;有了“恨”,人性扭曲,变得狰狞暴烈。
“恨”让人看不见世界的光亮,即使身处盛夏,心里依然冰冷如严冬。它使人文明退化,兽性横生,进而导致社会动荡与灾祸相连,报复不止,冤冤相报。世间的杀戮、报复、偷盗、抢劫,无不与“恨”相连。
反之,当我们学会放下“恨”,就能真正体会人生的智慧。中国古训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不要以恶制恶,而是以正直与善念去化解仇怨。宽容不是软弱,而是勇气;理解不是退让,而是智慧。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按常理本该满腹怨恨。但他却能吟诗作画,以超然心境看待荣辱得失。他的“不应有恨”,正是穿越磨难后的心灵顿悟。
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外在的困境,而是内心不被“恨”所困。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人几个有恨和无恨的故事。
楚汉相争项羽的“恨”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当时的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曾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击溃秦军主力,名震天下。那一刻,天下英雄皆俯首,无人能敌。
然而,项羽虽有盖世之勇,却性情刚烈,心怀怨恨。他出身贵族,血气方刚,做事往往以感情用事。尤其对刘邦这个“流氓出身”的对手,他始终心怀轻蔑与怨毒。刘邦早年多次背约失信,甚至在鸿门宴上险些死于剑下,这些都在项羽心中埋下了“恨”的种子。
这份“恨”,使得项羽看刘邦时,只看见一个狡诈小人,却看不见他宽厚待人、善于用人的长处。当刘邦不断笼络人心、延揽人才时,项羽却屡屡因猜忌与怨气而错失良机。他分封天下,对功臣不公;他多疑猜忌,对谋士之言往往置之不理;他心怀报复,处处与刘邦争锋相对。
最致命的一点是,项羽因“恨”而失去战略冷静。在一次次与刘邦交锋的关键时刻,他往往急于一战,求一时痛快,而忽视长远布局。刘邦则能屈能伸,明知暂时不敌,就退守关中,积蓄力量,最终反败为胜。
项羽虽然武勇绝伦,但他不懂得放下“恨”,不懂得用胸怀去整合人心。楚军上下,随他出生入死,最后却因他的刚愎与怨毒而陷入绝境。乌江边上,项羽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英雄壮志一朝化为乌有。
项羽的结局,正是“恨”的写照:恨让他目光狭隘,看不清天下大势,也让他错失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份“恨”,不仅毁了他自己,也让楚军无数将士陪葬。
历史因此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启示:一个人的恨,若无法转化为智慧与胸怀,最终会成为压垮他自身的枷锁。
韩信的忍辱与大度
西汉开国名将韩信,年少时家境贫寒,性格孤傲。虽怀抱韬略,却一度寄人篱下,受尽白眼。最广为流传的一幕,就是他曾遭受“胯下之辱”。
据史书记载,韩信年轻时常带着剑在淮阴城中行走,给人一种孤高自负的印象。一次,有个屠户青年当众羞辱他,说:“你虽佩剑,其实不过是个懦夫!若真有胆子,就一剑杀了我;若没胆子,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无疑是奇耻大辱。围观的人群都等着看韩信会如何反应。
若是心胸狭窄之人,当场拔剑相拼,不仅会闯下人命官司,还可能因此丧命或沦为逃犯。但韩信心中自有大志,他明白这样的争斗毫无意义。于是他忍下奇耻,弯身从屠户胯下钻过。围观者嘲笑不已,称他为懦夫,却不知这份忍辱正是他未来成就的根基。
后来,韩信投身刘邦麾下,凭借过人军略成为“汉初三杰”之一。他统兵善战,发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又施“背水一战”之奇策,屡屡以弱胜强,为刘邦打下江山,奠定西汉基业。
值得称道的是,韩信得志后并没有怀恨在心。当年羞辱他的屠户早已以为韩信会报仇,心惊胆战,却意外得到了韩信的宽恕。韩信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以礼相待。这一举动展现了他“以德报怨”的胸襟——正如《史记》评价他:“国士无双”。
宋仁宗不恨的胸怀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在位最久的皇帝。他少年即位,长达四十二年的统治,历史称之为“仁宗盛治”。在这段岁月里,他并非靠武力开疆拓土,而是以仁厚与胸怀,凝聚人心,开创出一段难得的清明时局。
仁宗在位时,最倚重的名臣之一便是范仲淹。范仲淹忧国忧民,改革弊政,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被后世称颂。然而,改革触动既得利益,引来权臣与小人的嫉恨。有人借机诬陷范仲淹,指他结党营私,意图不轨。朝堂风向一时翻转,范仲淹被贬外放。
满朝文武都以为仁宗必然怀恨在心。毕竟,被人蒙蔽误导,导致自己最信任的重臣远离朝廷,这对任何帝王来说,都是一种难以容忍的“失面子”。
然而,仁宗却出乎众人意料。他平静地说:“朕岂能因一时之言,便失去贤臣?”这句话,既是对小人谗言的否定,也是对自身胸怀的写照。他并没有因一时的失察而将怨恨转嫁到范仲淹身上,更没有让偏见蒙蔽自己的眼睛。
后来,当范仲淹因政绩和声望再度获得朝野推崇时,仁宗毫不迟疑地再次起用他,让他主持朝政。范仲淹与欧阳修、富弼等一批正直贤臣同心辅佐,推动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史称“仁宗盛治”。
仁宗的不恨,不仅成就了范仲淹的人生,也成就了一个时代。试想,如果仁宗因一时之怒,永远将范仲淹排斥在外,北宋的政治或许会早早陷入黑暗,百姓也将失去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守护者。
历史因此留下了一个深刻启示:帝王的不恨,是一种格局;君主的胸怀,往往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光明与否。
宋仁宗的不恨,既化解了个人恩怨,也为天下苍生换来了太平盛治。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