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公民投票案第21案意见发表会第4场,反方代表吴亚昕。(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央社直播)
【看中国2025年8月16日讯】(看中国记者李记眞综合报导)攸关台湾未来能源走向的“重启核三”全国性公民投票将于8月23日登场。随着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办的五场电视意见发表会于8月15日全数结束,正反双方在能源韧性、经济成本、核能安全与核废料处置等议题上的激烈交锋已完整呈现。台湾核能发电历经47年,甫于今年5月因核三厂二号机除役而正式归零,此次公投结果,将决定核电是否在台湾“起死回生”。
公投背景:法律、政治与程序之辩
本次公投案主文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发电厂经主管机关同意确认无安全疑虑后,继续运转?”。此案源于立法院在野党团推动,在政治层面上,也被外界普遍视为对执政党长期坚持的“非核家园”能源政策的一次直接挑战。法律上,立法院已通过《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修正案,为核电厂延役增设了法源依据。
然而,即便公投通过门槛,后续程序依然复杂。反方代表、台电董事长曾文生便提出“程序错置”的核心质疑,认为应先有完整的科学安检报告,再交付全民公决,而非将专业技术风险直接抛给公众,先行投票。
总统表态与公投的实质效力
在辩论期间,总统赖清德就公投议题正式表态,明确表示将投下“不同意”票。他重申政府立场,指核电重启须满足“两个必须”(核安会订定办法、台电自检)与“三个原则”(核安无虞、核废有解、社会共识),并强调“安全是科学问题,不是公投能够解决”,认为在完整安全检验前进行公投,无法确认人民愿意承担的风险。
此番表态引发在野党的质疑。民众党主席黄国昌指出,总统一方面称公投无法解决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却又呼吁民众投票,其逻辑存在矛盾,也与民进党过去支持以公投决定重大政策的立场有所不同。总统的发言,也让外界再度关注公投结果的实质约束力。根据台湾过往经验,部分通过的公投案,在行政部门的政策执行上曾出现过不同解读或执行落差,使得本次投票除了能源政策的选择外,也增加了关于公投最终效力的讨论。
和硕董事长童子贤过去曾有公开的反核纪录,在辩论中也坦言立场的转变。(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央社直播)
反方代表吴亚昕便在辩论中,直接质疑黄国昌的立场转变。(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央社直播)
转向的支持者:从反核到拥核的论述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辩论的一大潜在焦点,在于数名正方关键代表人物的立场演变。包括民众党主席黄国昌与和硕董事长童子贤在内的核心倡议者,过去皆曾有公开的反核纪录。他们在辩论中坦言,立场的转变是基于对当前局势的重新评估:全球净零碳排的压力、AI产业崛起带来的庞大电力需求、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下强化能源韧性的迫切性,使他们认为,现阶段单靠绿能发展并不务实,核能作为稳定且无碳的基载电力,应是台湾不可或缺的选项。这一转变本身也成为攻防焦点,反方代表吴亚昕便在辩论中,直接质疑黄国昌的立场转变是出于政治考量而非风险评估。
五场辩论交锋:五大核心争点
一、国家安全与能源韧性
此议题为正方主攻的战略高地。清大教授叶宗洸、民众党主席黄国昌等人均指出,台湾能源高达98%依赖进口,天然气安全存量仅约10天、燃煤约36天,唯独核能燃料可储备长达18至36个月。黄国昌直言,若台海遭封锁,“不用核电厂才是台湾最大的国安破口”。正方论点认为,保留至少一座核电厂作为战时的能源保底,是国安的必要防线。
反方则从另一角度陈述国安风险。全国废核行动平台等团体认为,大型集中式的核电厂在军事冲突中目标脆弱,一旦遭攻击或因电力中断导致冷却系统失效,后果不堪设想,反而成为国安的致命弱点。
“核能流言终结者”创办人黄士修,将矛头指向高昂的能源成本与台电的巨额亏损。(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中央社直播)
二、经济成本与台电财务
正方代表如叶宗洸与“核能流言终结者”创办人黄士修,皆将矛头指向高昂的能源成本与台电的巨额亏损。黄士修估算,核三厂延役一年可省下约600亿元支出,数年即可弥补累计亏损。他批评政府“逼台电高价买绿电,却不让用便宜核电”,最终成本由全民承担。
反方代表、台电董事长曾文生则反驳缺电与成本的关联。他指出,数据显示近年备转容量率稳定,并无系统性缺电问题。绿党共同召集人甘崇纬则引用美国加州魔鬼谷核电厂延役5年成本高达新台币2500亿至3900亿元的案例,主张老旧核电延役成本极高,并非外界想像的“便宜电力”。
三、核能安全与地质风险
核三厂的安全性是双方攻防最激烈的领域。反方甘崇纬引用台电地质报告,指核三厂一号机厂房直接建于恒春断层剪裂带之上,地震可能导致厂房撕裂。他也提出核三厂过往曾发生氢气火灾、辐射废水外排及全厂停电等事故,证明其存在系统性风险。同时,他以“浴缸曲线”理论形容,运转40年的核三厂已处于设备最易故障的“耗损期”。
正方对此强力反击。叶宗洸表示,核三厂耐震系数设计远超台北101。黄士修更批评断层说法仅为部分学者意见,并指核三厂经加固后耐震能力已提升,可承受七级以上强震,并举日本女川核电厂在地震时成为居民避难所的案例,强调核电厂是抗震性最强的建筑之一。
四、对“绿能替代方案”的检视
拥核方论述的另一个核心,是对台湾绿能发展现况的强烈质疑。正方代表童子贤多次示警,台湾缺乏足够土地,大规模铺设光电板可能破坏生态,且台风等天灾已暴露出光电设施的脆弱性。更严峻的指控,则围绕着“绿电贪腐”的标签。近年法务部“靖平专案”已查获多起地方政要与业者勾结的弊案,近七成民众的民调也显示对绿电市场存在官商勾结、图利特定厂商的疑虑。
对此,政府及绿能产业方则回应,弊案仅为少数个案,99%的业者皆为正派经营,且台风造成的灾损容量仅约0.4%,影响极小。亦有论点指出,台湾绿电的趸购费率之所以较高,是因为市场尚未成熟(光、风电合计占比仍低于10%),未达启动市场化竞价的规模,初期的政策补贴是发展的必要过程。
五、核废料处置与世代正义
“核废料无解”是反方最强力的诉求之一,其论点根植于台湾数十年来的具体困境:至今,台湾不仅尚未找到高阶核废料的最终处置场址,连选址所需的相关法规都仍在研议阶段。过去政府多次尝试为低阶核废料寻找迁出场址,均因地方的强烈反对而失败告终,更遑论争议性更高的高阶核废料。因此,反方论点认为,在找到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取得社会共识前,继续产生核废料是不负责任的。20岁的青年代表吴亚昕与屏东县长周春米所提出的“世代正义”与“地方心声”,正是这种现实困境下的伦理呼吁。
正方则将矛头指向政治上的不作为。黄国昌指出,负责选址的专案小组多年未开会,证明问题卡在政府怠惰。他们主张,国际上已有“深孔地质处置(DBD)”等成熟技术,证明核废料在技术上并非无解,真正的困境是缺乏政治意愿去面对与解决。黄士修更称,是反核团体的长期阻挠导致相关立法停滞,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十字路口前的抉择
五场辩论落幕,清晰地勾勒出台湾社会在能源议题上的深层矛盾。然而,在总统已为公投结果设定严格前提的政治现实下,这场投票的意义已变得空前复杂。
它不仅迫使人们在“眼前的能源需求”与“长远的核安风险”、“可计算的经济利益”与“难以量化的世代责任”之间做出抉择;更让选民必须思考,手中的这一票,在复杂的政策辩论与清晰的政治表态之间,究竟期待传达何种讯息,又具备多少真实的份量。
8月23日,台湾将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投下定义未来的一票。
五场辩论直播录像:
责任编辑:郑心语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