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几千年文化的凝缩。(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故宫位于北京心脏地带,承载着五百多年的历史沧桑。不过当人们参观故宫那些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时,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座以红、黄两色为主调的宫殿建筑群,为何会被称作“紫禁城”呢?“紫”从何来?
永乐迁都
明成祖朱棣。(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靖难之役后登基(1403年),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政治抉择:是继续定都南京,还是迁都北京?经过深思熟虑,永乐帝决定将明朝的政治中心从繁华的江南迁至北方重镇北京。
1406年,这项浩大的工程正式启动。永乐帝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在原燕王府的基础上开始营建新的皇宫。历时十四年的精心建造,动用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最珍贵的建材,终于在1420年竣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宏伟宫殿群,朱棣颁诏定都北京,紫禁城就此成为了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
紫禁城的名称也是由朱棣命名。古代天文学体系中,星空被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的格局。三垣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源自“紫微星垣”,这是天上的星宿区之一,古人认为紫微垣处于天宫的中枢,代表天界最高权威,因此皇宫作为人间的“正中”,借用这个字表达了皇权的神圣和崇高。
“禁”表示这是一片禁地,普通百姓禁止进入;“城”指的是城池或宫殿。名称整体彰显了皇权的神圣和不可侵犯。自古以来,皇宫都是戒备森严的神圣之地,皇宫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皇帝的允许和相应的通行腰牌,任何人都不得随意进出宫门。这种严格的管制制度,使得皇宫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禁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诗人们经常用“禁城”来代指皇宫,表达皇宫威严的敬畏。从汉代开始,“禁城”这一称谓就在文献中频繁出现,成为了皇宫的代名词。如《晋书》中称紫微垣为“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并体现为“禁城”“禁中”等称呼。到了唐代,“紫”与“禁”结合,形成“紫禁”的称谓,寓意皇宫如同天宫般神圣不可侵犯。
永乐帝将皇宫称为“紫禁城”,也采纳了紫微垣中的十五颗星与皇宫主要宫殿的对应布局。
传说中,永乐皇帝正是为了显示天子与天宫的对应,将都城从南京迁移到北京,建设了这座宏伟的宫殿,宫殿的规模和布局也模仿了传说中的天宫构造。为与天庭呼应,故宫被称为“紫禁城”,寓意地上的天宫。
值得注意的是,“紫禁城”这一称谓在明代初期并非官方正式名称。在明代前期的官方文献中,更多使用的是“皇城”、“大内”等称谓。可能是因为,在官方外交、公文、宦官管理、仪式礼制记载等正式场合,称呼仍多使用“皇宫”、“大内”这些词,能简洁明了且通用性强。到了明代晚期,特别是万历年间,“紫禁城”已经在官方文献中正式出现。在《明会典》、《明实录》等重要的官方档案中,都可以找到使用“紫禁城”来称呼皇宫的记录。这标志着“紫禁城”从民间俗称正式转变为官方认可的名称。后来“紫禁城”更多出现在后世历史文献、文化作品和民间口语传说中,作为皇宫的专有名称逐渐被认可和广泛接受。
另有民间传说,修建北京城的谋士曾梦见玉皇大帝告诫不能建造比天宫更大的宫殿,且要请神灵保护皇城。根据梦境,谋士后来建议在宫殿门口设立了三十六口金缸象征三十六金刚,宫内设有七十二条地沟象征七十二地煞,以确保皇宫受天神护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几千年文化的凝缩
“紫禁城”这一名称的形成,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个重要特征,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现代所谓的“故宫学”,是从紫禁城建筑历史、文化史、艺术、工程技术、保护等方面展开研究,是从文化整体的角度去挖掘故宫的文化内涵。紫禁城在建筑布局中贯彻了“法天象地”的古代宇宙观,即依天象和地理方位营建国都的理念。
“紫禁城”名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其多元宗教文化的包容性上。在紫禁城内,钦安殿供奉着道教的真武大帝,坤宁宫成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雨花阁有着浓郁的藏传佛教建筑特点,这体现了古代皇家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宗教文化的融合正是中华文明包容并蓄的特质。
紫禁城这一名称,融合了中国古人的天文观念、哲学思维、政治智慧和建筑艺术。而故宫,就像是一座用砖瓦搭起的“天人合一”实景,一展中国古代辉煌文化之巅峰,也使得今人得以想见古人的巧思与智慧。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