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少奇到李克强 中共改变过吗 。(图片来源: 合成图 手绘插画)
按:赵紫阳在软禁中曾说:“我真正明白了,问题不在于哪个人主政,而在于这个制度本身。”而这个制度就是共产制度,它是最邪恶的。百年红潮一路杀,不仅是对外也包括对内的自己的人的清洗,从这一点来说:共产制度就是魔鬼的化身,其本质是嗜血的。
赵紫阳的那句反思,是对后人发出的沉痛警告:不要再相信改良可以拯救一个根本恶的体制;因为魔鬼不可能改造,只能终结。请记住中共没有资格给谁平反,只能是解体和清算!
从刘少奇到李克强中共真的改变过吗?
2023年10月27日,年仅68岁的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突发心脏病去世,消息震惊海内外。就在他退休仅数月之际,“突然死亡”,没有任何征兆,甚至连一张最后的公开照片都未公布,顿时引发各界质疑。一位曾在中共体制内担任总理十年之久的高级官员,竟然落得如此结局,不禁令人联想到另一位曾在中共历史上位高权重、却被惨烈清洗的领导人——刘少奇。
刘少奇之死与李克强之死之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它们所折射出的,却是同一个体制内部不曾改变的铁律:权力斗争冷酷无情,体制内人身难保,背离核心意志者终遭抛弃或“清除”。
刘少奇 从国家主席到“叛徒内奸工贼”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罪名被批斗。他被剥夺一切职务,囚禁、毒打、辱骂、无药医治,最终在1969年惨死于河南开封的一间小屋,死后尸体草草火化,不许家属吊唁,不许报导。刘少奇的一生,可谓“功高震主”,却因与毛泽东政见不合,在整风、反右、大跃进等问题上持保守甚至批评态度,终于在“党内路线斗争”的名义下被打入地狱。
刘少奇的沉冤与清洗政治信仰不能超越“党性”
刘少奇曾是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早在延安时期即以严谨的组织纪律和务实的经济管理见长。1956年中共八大后,刘逐渐成为党内实质上的“务实派”代表,主张依靠制度化来治理国家,纠正“左”倾错误。
但到了“大跃进”造成千万人饿死的国难之际,刘少奇提出“实事求是”的方针,试图纠正毛的极端政策。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刘罕见地提出“不要搞浮夸风,要讲真话”,被广泛视为对毛的间接批评。
然而,这种“改革”注定无法与毛的个人崇拜体系共存。文革爆发后,刘被冠以“党内最大走资派”罪名,遭公开批斗、监禁、虐待,直至1969年含冤死于河南开封。遗体火化时,竟以“刘卫黄”的化名登记,避免留痕。
刘的悲剧清楚地表明,在一个党权压倒一切的体制内,即便位居国家副主席,也无法保护一个追求实际治理改革的官员。党性高于一切,连国家主席都不能例外。
1978年,刘少奇被“平反”,但一切只是政治需要的一笔翻案账,替他恢复名誉,并未改变制度的根本所谓的平凡不过是为中共续命的一种方式而已。
李克强总理十年权力日益被边缘
李克强在2013年至2023年担任国务院总理,在经济层面上力主“市场化”、“简政放权”,曾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李克强指数”等概念,一度被外界寄予希望。然而,他的权力空间始终受到习近平的明显限制。从疫情爆发初期的信息封锁,到2020年两会闭幕后那句“6亿人月收入不足千元”的实话实说,都触动了中共刻意维持的“盛世”叙事,引起高层不满。
到其任期结束,李克强不仅未能留下像样的政策遗产,甚至连退场都显得异常寂寞——没有“荣休讲话”,没有公开告别,只是悄无声息地淡出人们视野。讽刺的是,他去世后,新华社通报短短数语,连“沉痛哀悼”都未提及。北京方面对他的追悼几乎为零,民间却自发悼念,说明他虽未得体制垂怜,却得民间几许同情。
体制的铁律核心一尊功成则弃
从刘少奇到李克强,这种“先用后弃”“阳奉阴违”的体制模式一以贯之:中共讲究集体领导是假,个人独裁是真;只要触动了最高领导人的“路线”或“面子”,再高的官员也可能顷刻之间从云端跌入尘埃。所谓“党内民主”,在关键时刻不过是一场幻影。
李克强之死,有官方说是“自然死亡”,但就连普通民众也会发出质疑:一个身边配有全天候医疗保障的前总理,怎会因突发心脏病而来不及抢救?为什么政府公布的死讯措辞冷淡,连基本的死因报告都不详?为什么全国媒体集体噤声,悼念活动被删、被控?这背后不禁令人感叹,中共体制之下,即便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权力斗争中也不过是可被牺牲的棋子。
改革派为何总是悲剧收场?
从刘少奇、胡耀邦、赵紫阳,到李克强与更早的温家宝,中共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改革派人物,无一能全身而退。这并非个体智慧或政治技巧的失误,而是制度设计使然。
中共的权力架构建立在党内“最高意志”的基础上,缺乏制度性问责机制与独立司法,致使一切改革都须在“维护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当改革动摇了权力基础或挑战了意识形态时,即便出自忠诚与善意,也会遭到无情反噬。
海外媒体如《华尔街日报》在李克强去世后评论道:“在中共这架无情的政治机器中,李克强是少数还试图传递人性温度的角色。”德国之声则指出:“中国改革派总是被系统吞噬,而不是被系统接纳。”
这些评论道出了制度的冰冷与个体的无力。在这个体制下,真正有改革意志的官员,注定不是历史的主角,而是注脚、牺牲品、禁忌话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