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 民国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1922年6月16日,一场震撼中国政坛的事件爆发了。广州城内,炮声隆隆,烟火四起,广东陆军总司令陈炯明,竟然动用重炮,直接炮轰孙中山下榻的总统府。孙中山紧急登上“永丰舰”避难,最终被迫离开广州。
历史上称这场事件为“六一六事变”,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政治挫败,也是他与旧部陈炯明彻底决裂的表现。那么,陈炯明为何要对昔日的革命领袖动武?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孙中山要北伐,陈炯明要联省自治
孙中山的理想是统一中国、打倒北洋军阀。他主张以广东为基地,集结革命武力,展开“北伐大业”。为此,他积极整军备战,筹措资金,甚至不惜引入苏俄顾问。
然而,陈炯明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路。他认为中国军阀割据,战火不断,与其强行北伐,不如先推动地方自治,让各省先行自立,再由下而上组成联邦政府,逐步实现民主共和。
对陈炯明而言,孙中山的北伐野心不仅不切实际,更会让广东陷入战火。他不愿看到地方安宁毁于一旦,也不愿被拉进一场他认为注定失败的冒险。
权力之争:军权在谁手中?
其实孙中山虽然是非常总统,但当时掌握广东地区实际军力的是陈炯明。孙中山的北伐计划,自然要依赖陈的部队,但这也让陈感到不安。
孙中山一边动员北伐、一边拉拢军队高层、同时在政治上强化中央权威,陈炯明渐渐觉得:这位昔日领袖已经不再尊重自己,甚至有意要削权清洗,彻底排除异己。
陈炯明担心的是,一旦北伐军动起来,自己便沦为政治工具或牺牲品。因此他选择先发制人,用武力打破孙中山的统治基础。
外部势力的影响:英美观望,苏俄介入
在这场政变背后,外国势力的角力也不容忽视。
当时孙中山与苏联日渐走近,开始接纳苏俄顾问,甚至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这引起了英美等国的警惕。外界普遍认为,孙中山有可能将广东变为“红色基地”。
导火索:孙中山北伐在即,陈炯明先下手为强:1922年初,孙中山已筹备完成北伐计划。他不仅召回宋庆龄与苏俄顾问,还召集军政高层开会,决定立即调兵北上。这对陈炯明来说,无疑是最后一根稻草。
眼见大局将不可逆转,陈于6月16日凌晨派部队围攻广州观音山总统府,同时动用火炮轰击,试图直接铲除孙中山势力。孙中山在部下掩护下,紧急登上停泊于珠江的永丰舰避难,并下令舰队反击叛军阵地。
尽管海军展开反击,但由于陆军已倒向陈炯明,孙中山无力回天,最终在8月撤离广州,远赴上海,展开下一阶段的革命布局。
革命未竟,从同盟到敌对
六一六事变,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的一次沉重打击。
陈炯明与孙中山,曾是并肩战斗的革命伙伴,却最终分道扬镳,甚至兵戎相见。这不只是个人恩怨,更是两条中国未来道路之争:是以武力统一,还是以自治和平?是中央集权,还是联省共和?
这场炮火之下的决裂,却深刻改变了民国的走向。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