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美国《时代周刊》的十次亲密接触,最后一次意味深长。(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
蒋介石是一个对近代中国有着深远影响的人,作为那个时代标志性的历史政治人物,即使至今,人们对他还是有着说不尽的话题。《时代周刊》是始创于1923年的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特色是关注全球变化、追踪国际重大事件。
当蒋介石这位民国风云人物与《时代周刊》这本美国国际报导杂志相遇,两者必然会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烟火”,让人想不到的是,两者竟然有十次交集,一起见证了上个世纪中国的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蒋介石第一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一、1927年4月4日:在孙陨落之后升起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当年8月,蒋介石受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之后在驱逐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后,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内掌握首要军权的人物。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身分指挥作战,国内形势一片大好。
1927年3月,一场工人武装运动在上海爆发,美国水兵受到冲击,蒋介石成为美国人的主要关注对象。当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成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相关联的报导正是那场武装运动。
封面上的蒋介石,是我们所熟悉的光头造型,形象上有点严厉,有种强烈的枭雄气质。当时封面的标题为“……rose out of the Sun-set”,意为“在孙陨落之后升起。”画像下注有“蒋介石将军”称呼的英文,还有一个英文小标题“征服者。”
登上时代周刊不久之后的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清党,把潜伏在国民党中的大部分中共党人清除出去了。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以区别于武汉的国民政府。
蒋介石第二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二、1931年10月26日: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
1931年,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权力已经是极为稳固,后来“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也正好给予了蒋介石进一步巩固国民党内政权的大好时机。
10月26日,蒋介石又一次成为了《时代》的封面人物,这一次还有一人和他一起登上了《时代周刊》——宋美龄。封面很是贴切“蒋介石与夫人”,标题“He threatened Whampoa Japan”,翻译过来为“来自黄埔(广东)和日本的威胁”,十分的应景。
随着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沦陷,国民党内的反对派们再次要求蒋介石交出权力,当年12月15日,蒋介石发表通电,第二次下野,他辞去了国民政府主席、陆海空三军司令、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等职。
12月22日,在参加了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的开幕式后,蒋介石经上海,回到老家奉化蛰伏。
蒋介石第三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三、1933年12月11日:中国领导人蒋介石将军
1933年的蒋介石主是在围剿“苏区”共匪,为此,他还特地在江西省庐山举办了军官训练团,以期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9月蒋介石任命了新的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以及新的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对江西苏区展开新一轮的围剿。11月20日,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福建事变”爆发。
12月11日,蒋介石第三次登上《时代周凯》,封面形象是骑上战马的蒋介石,标注为“中国领导人蒋介石将军”,最为显眼的是还是那个标题“he could ride off six direction”,大致可以理解为“他驰骋在疆场。”
蒋介石第四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四、1936年2月24日:一旦犯错即犹如爆竹爆炸
这次《时代周刊》上的封面人物有四位:日本天皇裕仁、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苏联斯大林以及蒋介石,所显示的是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而翻译过来为“一旦犯错即犹如爆竹爆炸”的英文标题“the spokesman:'one false step-onemistake will go bang like afirecracker'”,也预示着当时中、日苏三国外交博弈过程中的浓浓火药味。
日本侵略东北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完全改变,蒋介石更倾向于和苏联改善关系。1934年8月他派代表访问了苏联,1935年10月他又在南京会见了苏联代表。苏联也有意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合作,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日本侵蚀。
到了1936年2月,蒋介石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时,中苏的外交关系正在改善。
蒋介石第五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五、1936年11月9日:主义、高尚的道德和重磅炸弹
英文标题“good roads,good morals,good bombs are his answer to japan”,直译就是“主义、高尚的道德和重磅炸弹,是蒋介石给日本的回答。”
貌似非常地强硬,就像是蒋介石这次登上《时代周刊》时的封面形象,军人的威严尽显,只是时局却并没有那么乐观。
上《时代周刊》走霉运的“诅咒”继续显现,当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囚禁,国共第二次合作也就此促成,全面抗战即将到来。
蒋介石第六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六、1938年1月3日:一切都可以为抗日牺牲
这是蒋介石第六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这也是蒋介石与宋美龄一起第二次登上《时代周刊》,1938年抗日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几场大战打下来,国民党军队伤亡极其严重,日军迅速占领中国的妄想也就此破灭。
这次的标题为“any sacrifice should not regarded as too costly”,意思为“一切都可以为抗日牺牲”,也就是说为了抗日什么都可以舍弃的,什么都可以不顾。
这更像是一句“恶毒”的预言,除了正面战场上中国军人伤亡惨重外,当年还发生了两件极为严重的惨案:6月的黄河花园口决堤以及11月的长沙文夕大火,而这两件都是为了阻挠日军进犯而不得已而为之的“抗日战时期惨案”。
蒋介石第七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七、1942年6月1日:挺过了艰苦的五年,接下来会更艰苦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人参战。蒋介石通过外交活动,与美国、英国结成同盟。1942年2月,日军攻占缅甸,国民政府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这一年,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时代,抗日战争也由先前的防御阶段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由于外交战略上的成功运用,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所提高。
6月1日,蒋介石再次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标题为“five hard years,but the next is the hardest”,意为“挺过了艰苦的五年,接下来是最艰苦的”,确实,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快要过去了,而对于蒋介石来说,他的艰苦岁月还在后头。
蒋介石第八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八、1945年9月3日:八年抗战结束了,和平还是在经受着挑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全世界宣布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就此取得胜利。
9月3日,作为中国当时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又一次登上《时代周刊》,标题取的极富含义“After eight years of war,the challenges of peace”,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八年抗战结束了,和平还是在经受着挑战”,大致意思是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了,但预想中的和平还没有来到。
的确如此,这时候中国国内的形势已经不是国民党一家独大了,共产党已经凭借国军全力抗日之时,悄悄壮大了力量。所以两党是战还是和,很多人都在关注着。
蒋介石第九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九、1948年12月6日:榴弹炮的声音,远在堪萨斯城也能听到
1948年,对于蒋介石统治的国民政府来讲,可以说是流年不利。国内正面战场上节节失利,国外外交援助上没有任何起色,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到了11月已经进入收尾工作,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也是在11月分有了新的进展,国民党军队的日子很不好过,国民党所能掌控的时局也是越来越微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那个并不美妙的将来。
12月6日,蒋介石再次被《时代周刊》选为封面人物,标题“the howitzers could now be heard in Kansas City”,意为“榴弹炮的声音,远在堪萨斯城也能听到”,对发生在中国的这场内战,美国人也是看出了很多门道。
蒋介石第十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以上图片皆来源网络)
十、1955年4月18日:是眺望还是守望
1950年,来到台湾的蒋介石再次重任为“总统”。1954年,蒋介石再次与美国战略合作。
1955年4月18日,这是蒋介石最后一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他的名字前依然没有头衔,他此时已经在台湾度过6年岁月。
在蒋介石身后的海边防御工事背景上,一个肩膀上杠着枪的国民党士兵,孤独地望着大海,大海对岸则是中华民国的大陆。
是眺望还是守望?也许是二者兼而有之,在诉说着台海两岸之间割不断的某种关联。这一刻,他们心里所想的,都是故土!
以上十张图,无声之中记录了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沉浮,也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从《时代》周刊对于蒋介石的关注和介绍,不难看出当年中国的抗战究竟是谁领导的。
责任编辑:方唯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