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行賄沖彭麗媛鐘紹軍? 中共對臺「胡蘿蔔加大棒」(圖)


習近平和彭麗媛在中南海接見柬埔寨國王。
習近平和彭麗媛在中南海接見柬埔寨國王。(看中國合成圖)

【看中國2025年11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後,中國軍隊高層掀起一場空前的反腐風暴,中央軍委原副主席何衛東、原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等高級將領接連落馬,揭開了中南海權力鬥爭的複雜內幕。自媒體大V、時評人老燈爆料,苗華自辯書將矛頭指向習近平的軍事秘書鐘紹軍和中央軍委幹部考評委員會主任彭麗媛,凸顯了「第一夫人」在軍中人事任免中的巨大影響力。時評人石山和李軍進一步指出,四中全會後習近平的親信遭到全面清洗,其軍權、黨權和人事權大幅失衡,彭麗媛的山東系勢力也明顯受挫,習近平或已成為「政治符號」。與此同時,軍事評論家姚誠的分析揭示了中共仍以2027年建軍百年為目標加速推進台海統一的戰略部署,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策略,通過認知戰和軍事準備動搖臺灣民心。

軍隊反腐風暴

高層將領落馬與權力博弈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後,軍方高層迎來劇烈震盪。老燈爆料,中央軍委原副主席何衛東被開除黨籍和軍籍,其在軍事法庭上發表的長篇陳述披露了與習近平、張又俠的複雜關係,點明中南海「兩個黨中央」的權力分裂。原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的自辯書進一步揭露軍隊內部貪腐與權力鬥爭的內幕,稱自己僅是「執行者」,行賄行為主要針對鐘紹軍和彭麗媛,因他們掌控影響習近平決策的實權。

時評人石山和李軍指出,四中全會後習近平的親信遭到系統性清洗。例如,航天系大佬許達哲在神舟321號飛船發射前三天被罷免全國人大代表職務,馬興瑞被調離新疆後去向不明。彭麗媛的山東系勢力也受到重創,重慶市副市長江敦濤、中組部副部長張建春等山東籍官員接連落馬。石山認為,習近平的軍權已旁落,新提拔的將領缺乏「習派」色彩,顯示其權力基礎正在「血崩」。李軍進一步分析,中組部部長石泰峰(團派背景)取代習近平親信李干傑,掌控人事任命權,標誌著習近平的黨權和人事權也大幅失衡。

習近平的「華國鋒時刻」

石山和李軍提出,習近平正步入「華國鋒時刻」,成為被架空的「政治符號」。在2025年11月韓國釜山的中美會晤中,習近平表現木訥,僅照本宣科念稿,與特朗普的互動充滿尷尬。白宮公布的中美經貿協議顯示,中方在農產品購買、芬太尼控制、關稅減免等方面做出重大讓步,遠超特朗普預期。這與習近平過去的戰狼外交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顯示其決策權已受限。石山認為,這不是習近平主動決定,而是被迫執行,反映了黨內集體領導的復活,類似1976年華國鋒被葉劍英等人架空的歷史重演。中共為保黨,保留習近平的表面地位,但這種「假穩定」難以持續,一旦經濟或社會矛盾加劇,政權可能面臨崩盤風險。

姚誠:軍委班子成型與建軍百年目標

軍事評論家姚誠指出,四中全會後軍委班子基本成型,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在宣講會上明確提出建軍100週年(2027年)的奮鬥目標,即實現國家統一,特別是解決臺灣問題。他分析,張又俠的講話表明習近平與張又俠在台海戰略上達成一致,這不僅是個人意志,而是中共的既定方向。姚誠強調,中共之所以鎖定2027年,是因為2028年臺灣將舉行大選,中共絕不希望賴清德連任。此外,美國國內的動盪削弱了其干預台海的能力,為中共提供了戰略窗口。

姚誠進一步指出,軍委班子調整後,新提拔的九名中將多為新面孔,與「習家軍」或反習派均無明顯關聯,顯示軍權分布更趨平衡。軍委現有四名上將(張又俠、張聖明、劉正麗、董軍),還需補齊政治工作部主任和紀委書記等關鍵職位。各軍兵種領導班子預計在2025年底前配齊,為明年的戰備訓練和「十五五規劃」奠定基礎。姚誠認為,這種調整旨在為建軍百年目標服務,核心是通過軍事準備和認知戰加速統一進程。

彭麗媛的軍中角色:從軟實力到實權核心

彭麗媛作為第一夫人,以其文藝成就和優雅形象長期被視為中共的「軟實力名片」。然而,苗華自辯書揭示了她在軍中的第三個權力——中央軍委幹部考評委員會主任。自2016年軍改以來,彭麗媛擔任該職務,直接對習近平負責,掌控軍級以上幹部的考評、任免和晉升大權。該委員會負責考核幹部的政治立場、軍事能力和廉潔自律,直接影響軍隊高層的命運。

苗華強調,自己的政治工作部僅提供材料和協助落實,關鍵決策由彭麗媛和她的委員會拍板。例如,2023年軍隊幹部調整中,彭麗媛親自主持考評會議,審閱包括銀行流水、通訊記錄等證據,強調「政治標準第一」,導致原國防部長李尚福等多位上將被逮捕。苗華還提到,原東部戰區司令員林向陽和原火箭軍司令員王厚斌通過行賄鐘紹軍和彭麗媛的親信助手試圖保住職位,凸顯彭麗媛「一句話定生死」的影響力。

儘管彭麗媛在軍中權力顯赫,石山和李軍指出,其山東系勢力在四中全會後顯著受挫。江敦濤、張建春等山東籍官員的落馬,標誌著彭麗媛的家鄉勢力被系統性清理。石山認為,這不僅是針對習近平親信的清洗,也可能反映彭麗媛軍中影響力的削弱。姚誠進一步補充,山東系的傾覆與軍委班子的重新調整有關,新提拔的將領多為專業化、年輕化的「新面孔」,與傳統派系關聯較少,顯示中共試圖通過人事調整平衡權力,減少對特定派系的依賴。

彭麗媛的公開露面頻率也在下降。2023年,她出席13次公開活動,包括隨習近平參加「一帶一路」論壇。2024年和2025年,她的活動大幅減少,習近平近期出訪越南、俄羅斯等地均未見其身影。2025年6月,她雖出席習近平與白俄羅斯總統的家庭晚宴,但國內媒體未予報導。石山認為,這可能是中共為淡化彭麗媛軍中角色的敏感性,避免引發過多關注。姚誠則指出,彭麗媛低調化的背後,可能與軍委班子的重新配置和習近平權力弱化有關。

彭麗媛的角色在中共權力結構中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她通過文藝界的軟實力和軍中的實權,為習近平的執政提供了重要支持;另一方面,其巨大影響力可能成為權力鬥爭的焦點。苗華自辯中對其權力的描述,凸顯了其特殊地位,但山東系的傾覆和公開露面的減少,預示其軍中角色可能面臨不確定性。姚誠認為,軍委班子的調整和反腐行動,旨在削弱習近平的親信網路,彭麗媛的角色可能因此受到間接衝擊。

台海局勢與建軍百年目標

1.中共的統一戰略:胡蘿蔔加大棒

姚誠指出,中共已將2027年建軍百年作為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節點,軍事準備正在加速。他分析,中共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策略,通過認知戰和軍事威懾動搖臺灣民心。在認知戰方面,中共通過電視劇(如《澎湖海戰》)、地下黨歷史宣傳等,強化統一敘事,同時向臺灣民眾提供大陸身份證和優惠政策,吸引年輕人前往大陸就業。姚誠提到,王滬寧在臺灣光復80週年大會上提出「七大好處」,試圖以和平統一的願景拉攏臺灣民心。然而,臺灣民眾對中共承諾的兌現能力普遍存疑,香港「一國兩制」的失敗案例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信任。

在軍事方面,姚誠透露,中共已明確海軍陸戰隊擴編至十個旅(包括188旅和200旅),加上五個集團軍(71至74軍及83軍戰略預備隊),總兵力約30萬人,武器裝備和訓練強度均顯著提升。海軍陸戰隊司令朱傳僧升任聯合參謀部副總參謀長,顯示中共在為登陸作戰做指揮層面的準備。姚誠強調,中共的軍事部署不僅針對臺灣本島,金門、馬祖、東沙島等外圍島嶼可由海警和海上民兵解決,主力部隊則專注於渡海作戰。

- 臺灣的應對與外部力量

姚誠認為,臺灣統一併非一蹴而就,國民黨新主席鄭立文雖在統一問題上態度積極,但需提出條件並徵求民意,可能涉及安全保障或對等談判,甚至要求大陸民主化。這些條件恐難被中共接受,導致和平統一前景渺茫。他預測,即便國民黨上臺,統一問題仍需艱難談判,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在外部力量方面,姚誠指出,美國因內外交困(國內失業、醫保危機、2026年中期選舉失利可能性)無力有效干預台海局勢。相比之下,日本成為支持臺灣的重要力量。日本高市早苗在韓國IPAC會議上明確表示「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並關注新疆人權、南海自由航行等問題。姚誠認為,日本對臺灣的50年殖民歷史和部分臺灣人的「親日」情緒,使其在台海局勢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臺灣對日本的依賴也可能加劇談判複雜性。

3.統一前景與軍事風險

姚誠警告,中共下定決心在2027年前解決臺灣問題,軍事準備已進入高強度階段。他估計,中共登陸作戰將動用海空軍、海軍陸戰隊及空降兵,總兵力不超過50萬人,遠超臺灣不到20萬的軍隊規模。無人艇、無人坦克等新裝備的部署,進一步增強了中共的作戰能力。姚誠認為,儘管希望避免戰爭,但台海和平的願望難以實現,中共可能通過軍事行動慶祝建軍百年。他呼籲密切關注台海局勢,做好應對準備。

軍隊反腐與社會變革的交織

- 軍隊反腐的深層背景

軍隊反腐風暴的背後,是中共內部權力格局的深刻調整。習近平通過軍改和反腐試圖打造「絕對忠誠」的軍隊,但苗華自辯和石山、李軍的分析顯示,習軍權已大幅旁落。張又俠主導的「清軍策」清洗了習近平親信,新提拔的將領多為專業化、年輕化的「新面孔」。姚誠補充,軍委班子的調整和各軍兵種領導班子的配齊,旨在為建軍百年目標服務,但也反映了習近平對軍權的控制力減弱。石泰峰掌控中組部,進一步削弱了習近平的人事權。

- 情緒經濟的興起

與軍隊高層的權力鬥爭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社會正在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變革。苗華自辯書中提到的「情緒經濟」現象,揭示了現代化進程中人際關係的解體。據統計,中國單身人口達2.4億,預計2026年突破3億;60歲以上人口超過3.11億。這6億人構成了情緒經濟的主體,創造了寵物經濟(2793億元)、銀髮經濟(12萬億元)等新興產業。

情緒經濟的核心在於「情緒價值」,即商品帶來的心理滿足感。年輕人為盲盒、寵物花費巨資,中老年人熱衷短劇、線上課程,反映了社會關係的疏離。石山分析,這種現象源於傳統家庭、村莊、單位安全網的瓦解,個體在都市叢林中越發孤獨。姚誠補充,中共通過認知戰吸引臺灣年輕人,實際上也在利用情緒經濟邏輯,試圖以經濟誘惑填補臺灣民心的情感空白。然而,香港「一國兩制」的失敗,使這種策略的效果受到質疑。

- 習近平的「政治符號」化

石山和李軍認為,習近平已被架空為「政治符號」,類似1976年的華國鋒。中共為保黨,保留其表面地位,但實際決策權已轉移至幕後力量。姚誠則從軍事角度分析,軍委班子的調整和張又俠的強勢表明,習近平在台海戰略上可能更多是「配合」而非主導。這種權力失衡與軍隊反腐、社會變革交織,凸顯了中共統治基礎的脆弱性。

未來的觀察重點

未來的觀察重點有:

-習近平的權力走向:其是否徹底被架空,以及幕後力量如何主導決策,將決定中共政局的穩定性。

-彭麗媛的角色變化:其軍中影響力的消長和公開露面的頻率,是觀察高層權力鬥爭的指標。

-台海局勢的演變:中共的軍事準備、認知戰效果以及臺灣和日本的應對,將決定統一進程的走向。

-情緒經濟的潛力:隨著城市化和智能化深入,情緒經濟或將成為經濟新增長點,但其背後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

-政權穩定的挑戰:經濟崩盤、年輕人失業、地方破產等矛盾,可能引發中共統治基礎的裂縫,甚至導致政權終結。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