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魚不適合血管脆弱的人群。(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最近有位50多歲的阿姨來複查,血管狀況比三年前還要糟糕。仔細一問才發現,她幾乎每天都要吃一種很受歡迎的魚。你可能也在餐桌上經常見到它們,但這些魚確實不適合血管脆弱的人群。
一、這4種魚可能增加血液粘稠度
1、醃製鹹魚:看不見的鈉炸彈
每100克醃魚含鈉量可能超過2000毫克,是普通魚的十幾倍。高鹽飲食會導致水鈉瀦留,增加血容量和血管壓力。更麻煩的是醃製過程產生的亞硝酸鹽,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
2、魚頭湯:嘌呤大戶很危險
魚頭、魚皮下集中了大量嘌呤物質,長時間熬煮後湯汁裡嘌呤濃度極高。經常食用可能導致尿酸升高,誘發痛風的同時,還會加重血管炎症反應。
3、大型肉食性魚類:重金屬藏得深
像金槍魚、旗魚這類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魚類,體內汞等重金屬含量往往是普通魚的數十倍。這些重金屬會干擾脂質代謝,加速動脈硬化進程。
4、油炸小魚:好脂肪變壞脂肪
秋刀魚、多春魚等小型魚本身很健康,但經過高溫油炸後,omega-3脂肪酸會氧化變質。產生的反式脂肪酸和氧化產物,正是血管斑塊的「建築材料」。
二、吃魚的3個黃金法則
1、優選中小型海魚
鯖魚、沙丁魚等富含EPA和DHA,每週吃2-3次,每次巴掌大小就夠了。清蒸、烤箱烤制能最大限度保留營養。
2、警惕這些危險信號
吃魚後出現頭暈、手腳發麻,可能是輕度汞中毒。尿酸高的人喝魚湯後關節痛,要立即停食並多喝水。
3、搭配解膩蔬菜
洋蔥、芹菜中的硫化物可以幫助代謝魚類中的重金屬。涼拌黑木耳能吸附腸道中的油脂和毒素。
三、特殊人群要格外注意
高血壓患者避開鹹魚和魚露,痛風患者遠離魚籽和魚內臟,孕婦兒童慎食大型魚類。如果已經查出頸動脈斑塊,更要控制油炸魚的攝入頻率。
最新研究發現,用檸檬汁醃製魚肉15分鐘再烹飪,可以減少50%以上的AGEs(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生成。這個簡單的方法,能讓魚肉變得更健康。記住,選對品種、用對方法,魚類依然是保護心血管的好食材。
責任編輯:家惠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