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當你從倫敦著名的特拉法加廣場,順著典雅壯觀的白廳南街往前走,途中會看到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如果沒仔細看,還真可能會錯過了。
它叫唐寧街,其中一座三層樓、青灰磚牆、看起來和一般的住家幾乎沒甚麼兩樣,只在漆得發亮的黑色大門上綴上一個白色阿拉伯數字10的建築,就是著名的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十號(10 Downing Street)了。
唐寧街其實很短,甚至有點不起眼。沒有白宮那樣寬闊的草坪,也沒有香榭麗舍那樣的氣派林蔭。可是,站在這裡,你會感覺到空氣中有一種厚重的震動,好像無數歷史的腳步在此匯聚,彷彿能看見丘吉爾的雪茄煙霧、聽到撒切爾夫人的高跟鞋聲,還有布萊爾和卡梅倫在危機中的低語。
可你知道嗎?這條象徵英國權力核心的街道,竟是由一個精於投機的「小人物」創造出來的。
喬治.唐寧爵士(1623—1684)。(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一、一個「見風使舵」的小人物
唐寧街的名字,來自一個叫喬治唐寧爵士(Sir George Downing)的人。他的一生,簡直就是「隨風倒」的典範。
17世紀中葉,英格蘭正經歷清教徒革命、王權復辟的驚濤駭浪。唐寧爵士先是清教徒的虔誠信徒,年輕時還跑到北美殖民地的新英格蘭學習神學;不久,他又轉身投奔克倫威爾,為護國公效命,甚至在荷蘭當起情報官,幹著收買間諜的活計。
然而,當克倫威爾去世、清教徒政權崩潰、王室復辟時,他立刻又「棄暗投明」,跪在查理二世腳下請求寬恕。
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僅被原諒,還得到了爵位和土地賞賜。
就是在這片賞賜的土地上,他建起了一排高檔住宅——其中一棟,後來成了今天的唐寧街10號。
因此,我總覺得,唐寧街的名字裡,隱約帶著一絲英國式的諷刺:國家的神經中樞,竟坐落在一個老投機客的遺產之上。
英國第一任首相華波爾爵士(1676—1745)。(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二、英國第一任首相與首相官邸的確立
唐寧街十號建於1680年,本打算用來做為私人住宅;但由於1714年,英國女王安娜逝世之後,沒有後嗣,英國國會決定迎回安娜當時住在現在德國漢諾威的日耳曼遠親喬治.路德維希.馮.漢諾威到英國做國王,史稱喬治一世,這就是英國漢諾威王潮的開始。
不過,54歲才被拉到英國當國王的喬治一世,很不情願離開他的故鄉,因此一直不肯好好學英語,和大臣溝通也都是用法語,對於管理國政,更是興趣缺缺,於是在1721年,喬治一世索性任命當時的輝格黨黨魁華波爾爵士(Robert Walpole)為內閣領袖,英國的議會政治,於是從喬治一世開始變得相當重要,華波爾爵士也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任首相,雖然那個時候並不叫首相,而叫內閣領袖。
華波爾爵士長期維持政治穩定與財政秩序,奠定了現代英國首相制度的基礎,因此被稱為「首相之父」。
後來,喬治一世過世,喬治二世即位,仍然不能有效掌握英國國政,而內閣官員影響力越來越大;1733年,喬治二世索性下令,將唐寧街十號賜給內閣領袖做為官邸,可以就近和內閣領袖討論國政——君主所居住的白金漢宮就在附近。後來,十一號又成為財政大臣的官邸,十二號則是財政大臣的辦公室,自此,唐寧街正式成為英國政府的神經中樞。
如今的唐寧街十號,一樓是內閣會議廳、首相秘書辦公室與首相候客廳,二樓則是會客廳、宴會廳與書房;在一、二樓的牆壁上,挂有二十世紀歷任首相的照片或肖像畫,具體展現了唐寧街十號的歷史更迭;三樓則是首相起居室,以及首相府工作人員的臥室;從唐寧街十號遠遠眺望出去,可以看得到英國皇家禁衛軍的換班儀式,也可以看到有名的聖詹姆士公園。
2022年9月6日,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在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10 Downing Street)發表卸任演講。(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三、唐寧街=英國政府
在國際新聞裡,你常會看到這樣的句子:Downing Street issued astatement today.「唐寧街今日發表聲明。」
這裡的「唐寧街」,早已不是一條街,而是英國政府的代名詞。
就像美國的「白宮(White House)」,法國的「愛麗舍宮(Élysée Palace)」,唐寧街成了英國權力的心臟。
尤其是唐寧街10號,它的黑門是全世界記者最熟悉的畫面之一。
有人說,這扇門上的數字「10」,就像一枚無聲的印章,封存著帝國三百年的興衰。丘吉爾曾在這裡下達抗戰命令,撒切爾夫人曾在這裡敲定改革,布萊爾曾在這裡寫下工黨史無前例的三連勝記錄,鮑里斯.約翰遜在這裡完成英國脫歐。
順帶一提,「唐寧」這個名字,一頭連著英國首相的權杖,一頭還連著劍橋的書香。喬治.唐寧爵士的遺產不僅留下了唐寧街,還在劍橋大學留下了 Downing College(唐寧學院)。他在遺囑中捐出部分財產建立的這所學院,如今已是劍橋大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阿姆斯特丹中心車站(Station Amsterdam Centraal)。(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四、Downing在英美地名中的蹤跡
除了倫敦的唐寧街,Downing作為地名在英美也有不少遺蹟:
作為查理二世統治時期的國庫出納官(Teller of the Exchequer),喬治.唐寧爵士進行了重大公共財政改革,包括推動《航海法》的通過,該法旨在保護英國海上貿易,特別是防範荷蘭共和國的競爭。
1624年,荷蘭人在曼哈頓島建立殖民地,最初稱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荷蘭西印度公司(Dutch West India Company)管理這塊殖民地,控制著北美東北部的貿易,尤其是毛皮貿易。
40年後的1664年,隨著荷蘭的衰落和英國的崛起,英國奪取了這個殖民地,將其改名為New York,以紀念約克公爵詹姆士(James,Duke of York),他是後來的英王詹姆士二世。這就是後來的紐約市(New York City)。
喬治.唐寧爵士在收回紐約城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的紐約,仍有兩條街以唐寧爵士命名:一條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另一條在布魯克林(Brooklyn)。
五、姓氏起源——Downing
說到唐寧Downing這個姓,它本身並無顯赫的意味。
它來自古英語dūn(高地、丘陵)+-ing(屬於……之人),原意是「住在高地的人」或「來自高地的人」。
這是典型的英國地理姓氏,就像Hill(山丘)、Brook(小溪)、Wood(樹林)一樣。
但因為Sir George Downing的緣故,這個普通的姓氏被刻在了世界政治版圖上。
如今,「唐寧街」這個名字的份量,早已遠超姓氏本身的意義。
Downs、Downey、Downer、Downes這些姓氏都是Downing的變體,它們在17世紀隨移民潮傳入美洲,今天在美國人口普查裡,Downing的姓氏排名大約在第1,000位左右。
2025年7月27日凌晨,神秘華裔女楊蘭蘭酒駕出車禍,這是她和保鏢在一起的畫面(圖片來源:網絡畫面/視頻截圖)
六、唐寧中心地方法院——楊蘭蘭案件審理地
隨著海外殖民地澳大利亞的開拓,唐寧(Downing)這個姓氏也飄洋過海來到了澳洲。如今,悉尼市中心的唐寧中心地方法院(Downing Centre Local Court)是新南威爾士州最大的法院綜合體之一,其命名是為了紀念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前總檢察長兼司法部長Reg Downing,以表彰他對新南威爾士州司法系統的貢獻。
7月27日凌晨,悉尼東部郊區玫瑰灣(Rose Bay)發生一起嚴重車禍。23歲華裔女子楊蘭蘭(Yang Lanlan)駕駛一輛價值約過100萬美元的勞斯萊斯迎頭撞上一輛奔馳車。奔馳車司機嚴重受傷,可能導致終身殘疾。
楊蘭蘭本人毫髮無傷。但楊蘭蘭既無社交媒體賬號、也無公司註冊、無房產登記、無Linkedln資料的「隱形富豪」人設,卻猶如一顆震撼彈,在華人圈中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她是誰」,「她是誰的子女」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窮追不舍的熱門話題,至今熱度不減。
8月,當楊蘭蘭現身悉尼市中心的唐寧中心地方法院(Downing Centre Local Court)時,吸引了數百人和大量新聞記者的圍觀。最新庭審中,她並未親自出庭,而是通過音視頻連線(AVL)出席,目前仍在保釋狀態。
據澳洲當地媒體9月3日報導,隨著調查深入,警方又追加兩項指控:「危險駕駛致嚴重人身傷害」和「未向警方提供身份信息」,如果罪名成立,她將面臨最高7年監禁。
責任編輯:依芃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