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圖片來源:手繪製圖 茶緣茶提供)
從神農發現茶到唐朝中期,歷經三千多年的時間,茶都是作為煎服的藥物被人們所使用。公元780年陸羽(733~804年)撰寫《茶經》,這是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和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在「一之源」中陸羽寫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茶為累也,亦猶人參。」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有發燒,胸悶,頭疼等不適,喝上四五口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從類別上看,茶與人參相似。
《茶經》分清了飲茶的源流,確定了製茶的基本工具,教導人如何製作出高品質茶葉。採摘優質茶芽後,經過蒸青等多道工序以去掉苦澀物質。再用模具製餅,穿串烘乾,就成了唐宋風行的團餅茶。隨後設定了飲茶整套器具,確立了煮茶的方式。飲用前需炙烤、碾碎,再用篩子過細。將茶末放入水中,與薑、棗、蔥、薄荷、鹽等佐料一同煮沸,類似藥湯。
因而唐朝飲茶的特點主要有:茶味與藥材、調料混合,味道偏濃烈;功能性大於清飲,延續了「茶為藥」的傳統;飲茶器具多為鼎釜類大器。
自陸羽創立種茶、製茶與飲茶的一整套規範後,茶逐漸演變為皇親貴族與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在宴飲、清談與參禪悟道中廣為流行。因當時傳世的茶事圖像較為稀少,後世常借用《蕭翼賺蘭亭圖》來展現唐人飲茶場景。雖不以茶事為主題,畫中案幾所陳茶壺、茶盞等器具,仍能折射出文人雅集的清雅氛圍與茶香意境。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可謂是中國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如宋代王安石所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茶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便是從宋代開始的。
宋代仍用餅茶,但加工更加精細,尤其講究貢茶。通常由官府茶園(主要是福建建安北苑貢茶園)專供皇室,茶餅上常有龍或鳳的紋飾。龍象徵皇權,鳳象徵后妃,因此被稱為「龍鳳團茶」,地位極高。歡迎關注「茶緣茶」。https://www.naturenergy.us/ 茶緣網站 獨家
宋代捨棄了唐代將茶末放在充滿水的茶釜中的煎煮茶法,而開始改用點茶法。點是充注的意思,將末茶放在茶盞再用沸水滴注,並以茶筅攪拌,使茶、水融合,等到茶湯呈現乳白色就可品飲。從精彫細琢的團茶,到別出心裁的「點茶」,宋人使茶成為了「盛世之清尚」。
北宋蔡襄(1012~1067年)是著名書法家,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同時也是主管福建北苑貢茶的重要官員。他在實踐中總結出《茶錄》,這是中國茶史上的第二部系統性著作。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強調採茶、焙茶、點茶之法;下篇「論器」,詳細說明茶具的材質優劣,尤其推崇建安所產黑釉盞,認為「茶色白,宜黑盞」,這一觀點直接確立了宋代點茶和鬥茶的審美基調。《茶錄》雖不足三千字,卻言簡意賅,是宋代茶事的「操作手冊」,為後來的《大觀茶論》奠定了理論與實踐的基礎。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在位年號「大觀」(1107~1110年)期間,親自撰寫《大觀茶論》,是中國茶史上的第三部系統性著作。全書共二十篇,系統闡述了茶的產地、採製、點茶、鬥茶及茶器審美。特別強調「點茶法」,要求茶末調勻、湯花潔白,成為宋代鬥茶的審美標準。
《大觀茶論》序言寫到,「嘗謂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類下一」,宋徽宗認為,供給人日常生活必需的植物,是最下一等,比如谷粟對於解除饑餓、絲麻對於禦寒。即使是最平常的人或孩童,都知道這些東西必須常常需要、天天使用。「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間潔,韻高致靜。」但茶卻獨擅江南山川的秀麗之氣,匯聚天地靈性的稟賦;飲之能舒暢胸襟、消除郁滯,引導心神清和。這樣的妙用,並非庸俗之人或孩童所能體會。它本質清淡純淨,風韻高雅靜美。也就是說,茶的價值不在喧鬧,而在「清」「靜」「和」「韻」,這是今天最容易被遺忘的東西。
《文會圖》 北宋趙佶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文會圖》相傳為宋徽宗御筆,也可能是由他主持,出自宮廷畫院畫師之手。描繪文人雅集,案上陳設茶具,案下侍女點茶、奉茶,真實再現了宮廷茶宴的風貌和宋代茶宴的禮儀。表明茶在士大夫階層中的地位,與詩酒、書畫同等重要。
此外,唐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和修行人都留下了大量茶詩。比如陸羽好友皎然和尚(720~799年)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其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這首詩講述了茶擁有提神醒腦,使人清靜,藉以參禪悟道的功用。
《封氏聞見錄》記載:唐開元年間(約720~740年),泰山靈岩寺的一位禪師在長時間不眠不食中,以茶提神,坐禪者受其影響,也開始效仿,茶因此成為風俗。隨後,陸羽(約760~780年)遊歷天臺、徑山一帶,和僧人交流茶事,推動了「茶與禪」的結合。到了宋代,逕山萬壽禪寺形成了獨特的「茶宴」儀禮,將點茶法與禪宗儀軌結合,成為「禪茶一味」的典型代表。
還有唐朝盧仝(約790~835年)的《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層層遞進的描寫了茶如何幫人從解渴,舒緩情緒,放鬆思想,到淨化身體,溝通天地的能量(也就是修行提升)。歡迎關注「茶緣茶」。https://www.naturenergy.us/ 茶緣網站 獨家
唐朝白居易(772~846年)終日與茶相伴,早飲茶、午飲茶、夜飲茶、酒後索茶,有時睡下後還要品茶。所以他的詩中常出現茶的蹤跡,如「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又如「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於愛茶人。」又如「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他的詩歌風格特點是貼近生活,百姓易懂,巧妙的將一種無為的茶境與心境帶入尋常生活。
北宋歐陽修(1007~1072年)號醉翁,既愛飲酒,也以茶佐酒,常自言「醉則以茶為藥」。在《歸田錄》中,他記載廬山瀑布茶,稱其「茶有真香,清而不濁」,突顯茶能清心、養性。他與友人梅聖俞品茶時寫道:「香浮鼻觀煎茶熟,喜動眉間煉句成。」茶香入鼻,頓覺心神舒暢,詩興因此而發。他又常言飲酒過度須以茶醒神,可見茶在他日常生活中是解酒良方。歐陽修的茶境,別有一番「淡泊清真」。他的文字清朗平易,正如他所愛的茶:清而不濁,淡中有味。
北宋蘇軾(1037~1101年)是大名鼎鼎的愛茶人,一生留下八十餘首茶詩。其中《贈包安靜先生茶三首》中寫到,「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這茶湯如此潔淨明亮,白雪尚不能比擬,且能幫我調整創作詩詞的思緒,今夜無需睡了。又寫到,「建茶三十片,不審味如何。奉贈包居士,僧房戰睡魔。」不管這茶滋味如何,贈予包居士,在僧房打坐時可有提神醒腦的功用。東坡先生不僅作詩前要喝茶,生病時也喝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喝下七碗茶,便無需用藥。他還說茶能除瘴氣,「同烹貢茗雪,一洗瘴茅秋。」
北宋黃庭堅(1045~1105年)與蘇軾齊名,號稱「蘇黃」,詩文俱佳,也是嗜茶之人。他的茶詩不僅描繪茶景之清雅,也常提到茶的功用。如「試破睡魔,須借乳花湯麵。」點茶之後的乳花浮面,正好用來驅走睡意。又如「道人解講無生句,半夜茶聲到客窗。」半夜僧舍,茶聲如伴,使詩人心神澄明,文思因茶而生。在炎暑之中,他又以茶解渴清暑,如「春芽尖似雀舌生,輕餅白於霜雪明。」茶芽入口,冰雪般清涼。黃庭堅的茶詩風格清雅幽淡,既有畫面之美,又暗含功用之實,體現了茶在文人生活中既養性又助思的地位。
南宋陸游(1125~1210年)是歷代詩人中寫茶詩最多的一位,現今存世300多首茶詩,對種茶、製茶、品茶、識茶、茶具和茶藝都有很深的造詣。陸放翁對禪茶一味的思想也頗有心得,如「眼明身健何妨老,飯白茶甘不覺貧。」又如「冉冉流年迫耄期,心情漸減舊兒嬉。唾壺麈尾已從省,茶灶筆床猶自隨。」又如「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一毫無復關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人間煩擾漸漸淡去,惟清茶筆墨相伴。他發現福建的壑源春茶對醒酒頗為有效,「遙想解酲須底物,隆興第一壑源春。」他也同樣認為,「手碾新茶破睡昏」,「毫盞雪濤驅滯思」,茶有驅滯破睡之功;「詩情森欲動,茶鼎煎正熟」;「香浮鼻觀煎茶熟,喜動眉間煉句成」,茶能助文思。
從唐朝至宋朝的詩文中,能看出茶從藥飲發展至文飲,從養生至美學,從修行至生活的整體變遷。
茶緣茶(圖片來源:茶緣茶)
歡迎關注「茶緣茶」。https://www.naturenergy.us/ 茶緣網站 獨家(圖片來源:茶緣茶)
責任編輯:聞櫻 来源:茶緣茶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