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內憂外患的中共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的大型紀念活動和閱兵式。這是十年來第二次舉辦的「9.3閱兵」,也是習近平主政以來第3次天安門閱兵。此次活動在中共軍方高層人事調整持續進行的敏感時期舉行,多個細節變化引發了外界對中國政治動態的廣泛關注。(圖片來源: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9月3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2025年9月3日,內憂外患的中共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的大型紀念活動和閱兵式。這是十年來第二次舉辦的「9.3閱兵」,也是習近平主政以來第3次天安門閱兵。此次活動在中共軍方高層人事調整持續進行的敏感時期舉行,多個細節變化引發了外界對中國政治動態的廣泛關注。
9.3閱兵安排中的異常細節 胡錦濤和朱鎔基未露面
此次閱兵最引人注目的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未現身天安門城樓。這與十年前的首次九三閱兵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包括江澤民、胡錦濤在內的多位中共元老都在城樓上與現任領導人一同出席。在本次活動中,已故的江澤民自然缺席,胡錦濤和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也未露面,而溫家寶、王岐山、張高麗、賈慶林、劉雲山等部分前任領導人則有出席。胡錦濤的缺席引發了外界對其健康狀況以及高層政治動態的各種猜測,但官方並未對此作出任何說明。
在閱兵的具體安排上也出現了不尋常的變化。中部戰區空軍司令員韓勝延中將擔任閱兵總指揮,而非按慣例由閱兵地所屬軍事單位的最高主官中部戰區司令員王強擔任。值得注意的是,王強此前也缺席了今年「八一」建軍節的相關慶祝活動。這種非常規的指揮安排被外界視為軍方人事調整仍在進行的側面反映。
中共軍方高層持續震盪
此次閱兵舉行的一個重要背景是中共軍隊正在經歷的高層人事震盪。自2023年以來,多位在中共二十大後獲得習近平親自提拔的將領相繼出現問題。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在福建任職期間與習近平相識,二十大後獲得破格提拔,但近期已從官方公開活動和報道中消失,官方遲遲未對其狀況作出說明。負責軍隊政治工作的苗華上將因嚴重違紀行為接受調查,兼任國務委員的國防部長李尚福也被調查。這些變動使得中央軍委的七個席位中出現了三個空缺。
在閱兵前夕,還有軍隊高級將領引發「被整肅」的猜測。8月21日習近平率中央代表團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時,按慣例應現身的西藏軍區司令員王凱和軍委辦公廳主任方永祥未見於公開畫面,再度引發了外界的關注。
國際嘉賓安排凸顯習近平政權被孤立
在國際嘉賓的安排上,此次閱兵呈現出新的外交格局。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分別站在習近平的左右兩側,被視為最重要的國際嘉賓。這一安排與十年前形成了明顯對比,當時習近平一側是普京和時任韓國總統朴槿惠等外國元首,另一側是江澤民、胡錦濤等退休的中共領導人。
金正恩此次登上天安門城樓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這是繼1959年其祖父金日成之後,朝鮮最高領導人再度在天安門觀看中國閱兵。值得注意的是,金正恩並未出席今年5月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的勝利日閱兵,但選擇參加北京的紀念活動。這種中俄朝三國領導人同框的場面極為罕見,上一次這三方力量共同應對重大國際局勢,還要追溯到70多年前的朝鮮戰爭時期,但即便在當時,三國領導人也從未一同出現並留下照片記錄。
此次共有26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紀念活動,大多數來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韓國方面派遣國會議長禹元植率領議員團參加相關活動,禹元植表示如有機會與金正恩交談,將轉達韓國總統的口信。
胡錦濤等前領導人的缺席、軍方高層的人事變動、國際嘉賓安排的變化,以及閱兵指揮安排的異常,都反映了當前中國政治環境的複雜性和變化。這些細節變化雖然官方未作詳細說明,但已成為觀察中國政治動態的重要窗口。
「反西方軸心」集結 賓客名單的深層解讀:盟友圈的縮水警訊
根據外媒報導,習近平將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等「反西方軸心」領袖同台亮相,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這場閱兵式將為習近平提供絕佳的合照機會,特別是在美國總統川普仍未能促成俄烏停戰,且剛表達願意會晤金正恩之際。
中國政治分析家文昭在其深度評論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視角。他通過對比2015年和假設的2025年閱兵賓客名單,揭示出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中國的「朋友圈」正在急劇縮水。
回顧2015年的9·3閱兵,當時的賓客名單包括了韓國總統朴槿惠、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吉爾吉斯總統阿坦巴耶夫、塔吉克總統拉赫蒙、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塞爾維亞總統尼科利奇、捷克總統澤曼、南非總統祖馬等多國領導人。這個名單展現了中國在當時的國際影響力和外交成果。
然而,如果今天舉辦類似的閱兵式,這份名單將顯著縮水。韓國、哈薩克、南非、澳洲、印度、泰國等重要國家的領導人缺席將成為常態。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更加狹窄的「反美軸心」:俄羅斯、北韓、伊朗、敘利亞等國家。
這種賓客構成的變化反映出中國外交戰略的根本性轉變。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原本旨在構建一個包容性的國際秩序,吸引更多國家參與中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然而,當前的現實卻是這一理念的失敗。
「這份名單反而突出了反美軸心的色彩」,正如分析所指出的,當中國的主要合作夥伴變成俄羅斯、朝鮮、伊朗這樣的國家時,它實際上是在向世界宣告自己已經站在了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對立面。這種定位不僅無法吸引中立國家,反而可能推動更多國家倒向美國陣營。
經濟基礎的動搖與政治合法性危機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外交孤立正在與國內經濟危機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中國當前面臨著持續的通縮壓力、房地產市場崩潰、消費信心低迷等多重經濟挑戰。政府的刺激政策效果有限,「政策失靈」的跡象日益明顯。
經濟困境不僅削弱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也動搖了共產黨政權的政治合法性基礎。長期以來,中共依靠經濟增長來維持其統治合法性,但當這一基礎開始動搖時,政治穩定性也將面臨嚴峻考驗。
內政外交的惡性循環
國際孤立與國內政治壓力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政府可能會採取更加激進的外交政策,進一步加劇與西方國家的對立。同時,國際制裁和孤立又會加重國內經濟困難,形成更大的政治壓力。
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看似成功的外交活動,如9·3閱兵,也可能成為「習近平最後一朵璀璨的煙花」。表面的輝煌可能掩蓋不了深層的結構性問題,甚至可能加速這些問題的暴露。
當中國越來越依賴與「反美軸心」國家的合作時,它實際上是在縮小自己的戰略選擇空間。這種路徑依賴一旦形成,就很難逆轉。更為關鍵的是,這種外交布局可能會讓中國在面對未來挑戰時缺乏足夠的國際支持和合作夥伴。
9·3閱兵作為一場盛大的國際活動,確實為習近平提供了展示中國實力和影響力的平台。然而,深入分析顯示,這場看似成功的外交秀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戰略風險和結構性問題。
真正的大國實力不僅體現在軍事力量和經濟規模上,更體現在國際影響力、軟實力和獲得廣泛國際支持的能力上。當一個國家的主要盟友變成國際社會的邊緣力量時,這本身就說明了其外交戰略的局限性。
對於中國而言,如何在維護核心利益的同時避免國際孤立,如何在大國競爭中保持戰略平衡,將是未來外交政策面臨的重大挑戰。9·3閱兵或許能帶來短期的外交收益,但能否轉化為長期的戰略優勢,仍然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問題。
「國破山河在,今後怎麼辦?」這句古詩或許正是對當前中國外交困境最好的註腳。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