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建國》 別人有第二次了 但我們的第一次呢?(圖)

作者:劉珞亦 發表:2025-07-11 01:3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美國
《二次建國》以法政視角回望美國制度史,指出建國不僅僅是開國元勛的決定或戰爭勝利的結果,而是將政治價值轉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設計。(圖片來源:網路圖片/維基百科)

【看中國2025年7月11日訊】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運用一個矛盾的命題作為開場。

一個早在一七七六年即宣布獨立、一七八九年即制定憲法的國家,為何還需要「再一次」建國?難道建國並非一次性事件,而是一個漸進、層層遞進、甚至不斷重寫定義的過程嗎?

作者似乎就是這樣認定。

作者選擇從美國歷史中三條關鍵憲法修正案:第十三、十四與十五修正案切入,用法律視角與制度論述,重新書寫一部「美國的建國史」,似乎指向:所謂建國,不僅是政權與疆界的建立,更是自由、平等與參政權在制度中被完整承認與保障的歷史過程。舉個例子,第十五修正案寫下了一句簡單卻革命性的話:不能因為你是黑人、曾為奴,就剝奪你投票的權利。這是美國憲政史上,第一次承認參政不是恩賜,而是基本權。然而真正的政治平等,也並非在修正案通過那天就實現,而是靠一場又一場訴訟、抵制與遊行,才慢慢逼迫制度兌現承諾。這些事情,都不是建國之初就有的。

而我最喜歡的是第四章〈正義與判例法〉。

作者將前三章的制度歷史總結為一個更根本的命題: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稱為「建國」,關鍵不在疆域、政體或軍事,而在於其能否建立一套具公共正當性的法理基礎。

這套法理基礎包括:法律為誰服務?法律為何具有權威?誰能界定正義?當這些問題的答案來自人民的集體討論與制度設計,而非歷史繼承或殖民複製,國家才真正具備自主性。

美國的「二次建國」,即是這樣一場漫長且痛苦的法理轉型,它從一套建立於白人財產階級之上的殖民法律體制,轉化為可供各種族、性別、階級參與的民主制度。而這樣的轉型,不靠革命,不靠軍事,而是透過司法判決、修憲程序與社會抗爭持續推進。

當美國有了「第二次建國」,我們卻仍在追問:那麼,臺澎金馬的「第一次建國」在哪裡?

當然我們連第一次的建國都尚未完成,但如果要從作者的角度以及價值出發,也就是制度的意義在是否真實地落實那些重要的權利,或許我們也可以從大法官解釋中尋求一些跡象。

我們來用三個解釋作為依據。

第一個解釋:我們能在共同體的範圍落實投票權利。

在一九四八年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民大會代表)選出後,因國共內戰與動員戡亂時期的特殊情勢,第二屆遲遲無法改選。講白話一點來說,政府認為就是在「大中國」選出來的代表,怎麼可以在「臺澎金馬」重選。如果在「臺澎金馬」這塊區域重新選出來民意代表,不就代表「臺澎金馬」實質獨立?這要如何回應當時的「反攻大陸」這個政治話術?因此這批「資深民代」一任就是四十多年,被戲稱為「萬年國會」,導致國會一直沒有改選,憲法所稱的每三年國會改選,彷彿僅是一個口號。

就在一九八七年解嚴後,社會要求國會全面改選的呼聲高漲,因此爆發當時最大的抗議:野百合事件。隨後陳水扁等二十六位立委聲請釋憲,要求檢討「萬年國會」的正當性。大法官作出釋字二六一號解釋,明確指出:民意代表應定期改選以反映民意,貫徹民主原則。大法官要求,除無法行使職權者應即解職外,其餘「萬年國會」成員應於一九九一年底前全數退場,政府須盡速辦理次屆選舉。此舉終結了「萬年國會」,開啟國會全面改選,推動民主化進程,被視為民主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從此我們的國會確認進入到「臺澎金馬」的組成,而不是「大中國」下的共同體,並且人民開始進入真正的選舉時代。

第二個解釋:憲法核心價值是「自由民主憲政秩序」。

然而在一九九九年,國民大會第五次修憲時,通過一系列爭議性條文,包括以無記名投票方式修憲、延長民代任期、以及將國大代表產生方式改為依立委席次比例分配,被批評為「自肥修憲」,引發社會強烈不滿。這次修憲被質疑違反公開透明原則、程序有重大瑕疵,且內容涉及代表性不足與利益衝突。立委聲請釋憲,要求審查修憲程序與內容的合憲性。

二〇〇〇年三月二十四日,釋字四九九號解釋出爐,大法官認為,修憲必須公開透明,讓國民能監督代表行使權力。這次修憲不僅程序違規,還在本質上違反憲法當中的「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因此宣告相關修憲條文無效,恢復原條文。

這號解釋不僅糾正了「自肥修憲」的弊端,更確立了「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告訴大家我們憲法裡的核心價值為:「民主共和國原則、國民主權、基本權、權力分立原則」,成為臺灣憲政民主的重要防線,即使是憲法,也不能違反之。

憲法的核心價值就這樣被確立,一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共同體慢慢被書寫起來。

第三個解釋:我們是個婚姻平權的國家。

二〇一七年五月二十四日,釋字七四八號解釋公布,確認了法律需要保障同性婚姻,兩年後,立法院通過《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平等的概念,更在這一次大法官解釋中,突破前進。

回到本書,《二次建國》以法政視角回望美國制度史,指出建國不僅僅是開國元勛的決定或戰爭勝利的結果,而是一個自由、平等與參政權被逐步寫進位度、落實於生活,將政治價值轉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設計,並不斷擴充其適用主體與影響範圍的過程。

作者並沒有歌頌開國元勛的偉大,也沒有浪漫化革命的浪漫色彩,而是將目光投向一個國家內在的制度重塑歷程,讓我們深刻理解真正的建國,源自於人民不斷為正義奮鬥、修補制度的持續行動。

若將這樣的理論視角轉向自身,我們或許會看到一種反向的歷史曲線。在臺澎金馬這個共同體中,透過釋字第二六一、四九九與七四八號等關鍵憲法解釋,我們也許已經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公共正當性的法理基礎,並使民主原則、基本權保障與憲政秩序逐步制度化、社會化,一個具備公共正當性的法理基礎正在這塊土地逐步「落地生根」。

然而跟美國不同的是,我們所真正缺乏的,或許正是那個能在主權位階與國體樣貌上,為整個共同體劃下清晰起點的「第一次建國」,一個由人民明確確認自身政治實體地位的創始性舉措。

這樣的缺席,成為我們憲政體系的懸缺,造就規範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在我們自稱民主憲政的敘事中留下一道醒目的斷層,於是乎我們僅能用一套不完整的語言,去描述一個本該完整的共同體。

我們還在等待屬於我們的第一次。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