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將臨 專訪《寧化飛灰》導演:中共本質沒變(圖)


紀錄片《寧化飛灰》導演劉健倫接受《看中國》採訪
紀錄片《寧化飛灰》導演劉健倫接受《看中國》採訪(圖片來源:看中國特約攝影Eric攝)

【看中國2025年5月25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綜合報導)六四36週年紀念活動在全加拿大各城市展開之際,香港導演劉健倫(Alan Lau)製作的紀錄片《寧化飛灰》(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將在5月25日在多倫多舉行第三次放映,數百張電影票被一搶而空。這部記錄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紀錄片,以114分鐘濃縮逾千小時的珍貴影像,展現了香港從自由之城淪為高壓統治的歷程。劉健倫在接受《看中國》採訪時,分享了拍攝初衷、個人經歷及對自由的深刻反思,強調「自由不是你說有就有」,呼籲全球關注香港歷史真相,並勿忘抗爭精神。

記錄香港抗爭的真實歷史

目前定居英國的劉健倫回憶,《寧化飛灰》的拍攝始於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爆發。他說:「當時因為反送中的法律要通過,很多人不滿意這個法律,開始抗議。我作為一個電影導演,問自己能做什麼。」最初,他受一家德國公司委託,作為本地攝影師記錄香港街頭的抗爭場景,沒想到運動持續了兩年多,他拍攝了三年,累積了「超過1000小時的素材」。最終他將這些影像剪輯成114分鐘的紀錄片,呈現了香港抗爭者與警方的激烈衝突,以及自由逐漸被剝奪的過程。

劉健倫表示,製作紀錄片的初衷是為了保留歷史真相。「我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呈現在這部紀錄片里。」他說,香港曾是一個享有言論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城市,「你可以寫任何你想寫的東西在Facebook上」,但如今一切都變了,「自由的城市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被獨裁政權快速摧毀」。他希望通過這部片子,讓全世界看到香港的真實歷史,並反思自由的珍貴,「自由不是你說有就有,我自己是一個經歷過的人,所以尤其覺得自由的珍貴」。

片名背後的抗爭精神

紀錄片的片名《寧化飛灰》源自美國詩人傑克.倫敦(Jack London)的名言「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意為「寧為灰燼,不為塵土」。劉健倫解釋,這句話來自最後一位港督彭定康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的引用,表達了寧願燃燒殞落也不苟且偷生的決心。他說,這句話不僅反映了抗爭者的精神,也代表了他對香港未來的期許,「我們散落到全世界不同的地方,這部片子是給後代講述香港發生了什麼,我們為什麼逃到這些地方」。

劉健倫進一步提到,片名還承載了對生命的思考,引用詩人原句:「The function of man is not to exist, but to live.」他說:「我們要用現有的自由和時間去做應該做的事,而不是浪費生命。」這一理念成為他堅持拍攝的動力,儘管過程充滿艱辛。

拍攝中的危險與心理創傷

拍攝反送中運動的三年間,劉健倫作為攝影記者衝在第一線,幾乎每天都受到催淚彈、橡膠子彈、胡椒噴霧和水炮的攻擊。他回憶:「這些都不是普通的水,藍色的或透明的,都是化學物品,弄到身上會紅、會癢。」然而,真正讓他感到傷害的不是肉體上的痛苦,而是目睹抗爭者被捕的無力感。「每一天見到不同的人被捕,他們在鏡頭前喊出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證號碼,希望有人記錄下來,律師能找到他們。但如果我錄下來卻沒能幫到他們,我會覺得很有壓力,這種心理創傷最大。」

他提到一對情侶被捕的場景令他久久難忘:「我當時在直播,警察來抓他們,我知道警察在追,但因為在直播,我沒能提醒他們快跑,後來我很內疚,哭了很久。」另一個震撼的瞬間是一名18歲中學生被真槍射中胸部,「離他的心臟只有5毫米,差點就死了」。劉健倫說:「在西方世界,警察不會對遊行者開真槍,但香港變成了這樣的城市。」這些畫面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成為紀錄片中最真實的歷史見證。

反送中運動期間,劉健倫甚至寫下遺囑,準備好犧牲的可能。「很坦白說,我害怕被擊中,怕沒命。」但他從抗爭者的勇氣中汲取力量,「我見過小學生和七八十歲的老人拿著柺杖走上街頭,我三十多歲,拿著相機為什麼要怕?香港是我的家,他們付出了那麼多,我害怕什麼?」這種信念支撐他克服恐懼。

剪輯過程的心理挑戰

2021年,劉健倫帶著1000多小時的素材離開香港,來到英國開始剪輯工作。然而,反覆觀看抗爭畫面讓他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我一天只能看幾分鐘,心跳加速,情緒不穩,很多時候只能走出去,坐在一個地方發呆一整天。」他說,這種狀態持續了兩年,直到完成剪輯才逐漸好轉。

劉健倫坦言,剪輯完成後至今他都不敢再看自己製作的紀錄片,「每次放映我都不看,怕那些回憶又回來」。在全球各地的放映中,他都在場外喝咖啡或聊天,直到問答環節才進場。然而,觀眾的反應讓他感受到電影的力量,「有個多倫多的觀眾說,他看完後覺得自己不是唯一有PTSD的人,這部片子讓我們建立了心靈上的連結,這是電影的力量」。

全球放映與六四紀念的意義

《寧化飛灰》已在韓國、澳洲、英國、加拿大、德國等多國放映,並計畫在臺灣和日本上映。劉健倫說:「這部片子是六四36週年紀念活動的一部分,香港的歷史與六四密不可分。」他透露,自己在香港時基本每年都會參加維園六四紀念活動,如今這一自由已不復存在。「在海外的自由空間,我們應該站出來,不忘歷史」。

從六四屠城到香港反送中運動,劉健倫認為中共暴力謊言的本質未變,「無論是六四還是反送中,中共用同樣的手法壓制異議聲音,甚至變本加厲」。他說:「中共不想聽到不同的聲音,覺得我們的聲音會動搖它。但如果一個政權如此脆弱,應該反省為什麼。」

對香港年輕人的寄語與未來展望

對於留守香港的年輕人,劉健倫理解他們的壓抑處境,「香港國安法讓大家不敢在社交媒體群里說話,政府製造恐懼氛圍,匿名舉報熱線讓人不敢表達」。他寄語道:「好好生活,不要忘記我們的初衷,堅定不移,這是我們的信念。」他強調,香港人散落海外,但抗爭精神應延續,「我為什麼要做這部片子?因為在自由的空間里,我不想自我噤聲,浪費自由的空氣」。

談及未來,劉健倫表示,紀錄片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也是對後代的交代,「我們要告訴他們,香港曾發生什麼,我們為什麼離開」。他希望香港人能有一天回到自由的家園,「我們不要專制政權的桎梏,我們希望可以自由發聲、自由表達,相信這是所有香港人的心願」。

正如他所說:「歷史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參與其中,把我們的聲音傳遞出去。」在六四36週年之際,這部紀錄片呼籲全球勿忘香港的抗爭歷史,珍惜自由的價值。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