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者思想和全球運動,旨在傳播言論自由和不受審查、控制和限制的信息共享權。(圖片來源:免費圖片維基共享資源/CC BY 3.0)
【看中國2025年5月17日訊】在21世紀的信息時代,言論自由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之一。它不僅關乎個體表達的權利,也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治理質量、社會的公正性以及文明的多元發展。然而,中國共產黨(中共)對言論的系統性審查已經形成一種制度化的政治控制工具。這種控制以「維穩」、「反謠言」、「防止社會動盪」等名義持續運行,實則壓制了公眾的基本權利,剝奪了人民知情、表達、參與公共事務的自由,從而對中國群眾造成了深遠且多維度的危害。本文將從信息獲取、社會監督、心理壓抑、文化創新、國際交流等多個方面展開論述,系統分析中共審查言論制度對中國群眾帶來的負面影響。
限制信息獲取,嚴重阻礙群眾認知發展,在中共統治下,中國大陸的網際網路、出版、教育、新聞等渠道均受到嚴格監控和審查。通過技術手段如防火長城(GFW)、關鍵詞屏蔽、賬號封禁等,許多國內民眾根本無法訪問境外信息平臺,如谷歌、YouTube、推特、維基百科等。這種信息孤島化的狀態,使得廣大群眾只能接觸到經過中共過濾與修改的官方敘事。
以歷史事件為例,「六四天安門事件」、「大躍進餓死數千萬」、「新疆再教育營」等重要事實,在中共主導的教育與宣傳系統中要麼被完全抹去,要麼被徹底歪曲,導致幾代人對本國歷史缺乏基本的認知。年輕一代成長於「被剪輯過的歷史」中,他們的認知能力被系統性削弱,對國家、社會以及世界的瞭解處於極度片面化和非理性狀態。
信息的缺失不僅剝奪了群眾的知情權,更阻礙了其思想獨立的形成。缺乏真實和多元信息來源的社會,個體極易陷入盲從、偏見甚至仇恨情緒之中。這為政府操控民意、鼓動民族主義提供了便利,卻讓群眾失去了判斷力、失去了面對複雜社會問題時應有的理性和批判能力。
壓制輿論空間,削弱社會監督能力,公共輿論在民主社會中具有至關重要的監督功能,是政府透明度和問責機制的重要保障。然而,中共通過一整套言論審查制度,包括刪除帖子、封禁賬號、設立「網路警察」、鼓勵舉報等手段,有效抑制了網路空間中的批評聲音和維權行動。
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如鄭州地鐵洪災、烏魯木齊火災、白紙運動等,民眾試圖通過社交媒體呼籲真相、表達憤怒,但大量相關內容被迅速刪除,發聲者受到警告、拘留甚至刑事懲處。如此一來,群眾對政府的監督能力被削弱,社會不公現象難以被揭示,腐敗與濫權行為得以蔓延。
這種輿論控制不僅剝奪了群眾的發聲平臺,也使社會輿論呈現出虛假繁榮的狀態。人們表面上歌舞昇平,實則在深層次壓抑和無聲反抗中生活。群眾逐漸形成「沉默的大多數」,對公共事務保持距離,社會參與感與責任感被嚴重削弱。
製造恐懼氛圍,壓迫個體尊嚴與心理健康,言論審查制度不只是信息控制工具,更是精神壓制的手段。在中國,隨意評論時政、批評官員、轉發敏感內容,輕則被警告、限流,重則面臨拘留、判刑的風險。這種高壓狀態下,群眾不得不進行自我審查,言行舉止處處設防。
許多中國人習慣在微信群、朋友圈前加一句「此內容僅限好友可見」,或在討論敏感議題時用代號和隱語表達,例如「某事件」、「某大人物」、「某年某月」。這種自我審查本質上是一種對權力的恐懼反應。長期處於這種心理緊張狀態下,個體會感到焦慮、壓抑、無力,甚至出現「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研究指出,自由表達不僅是人類基本權利,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機制。當個體無法表達真實想法、情緒被長期壓抑時,其精神狀態極易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家庭關係、社會交往,最終導致整體社會的精神萎縮。
抹殺多元思想,阻礙文化與科技創新,思想自由是文化繁榮與科技創新的土壤,而言論審查正是這片土壤上的毒草。在中共的高壓控制下,出版審查制度嚴格執行,學術研究面臨意識形態限制,媒體創作必須遵循政治導向。許多文藝作品因「涉敏」、「低俗」、「不正能量」而無法問世,無數學術論文被要求「體現社會主義價值觀」,否則難以發表。
結果是,中國文化領域逐漸缺乏原創性,學術圈內盛行應試與造假,科技研發被行政化管理替代。相比於開放社會中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與藝術氛圍,中國的知識生產受到嚴重鉗制,群眾也因此被剝奪了接受思想多元與文化創新的機會。
同時,社會缺乏真實的批判力量和思想啟發,使得中國年輕人在精神層面普遍感到迷茫。他們看似享有豐富的物質生活,但在價值觀構建上極度空虛。這種空心化的青年群體,難以承擔未來國家的思想領導和文化建設重任。
割裂國際聯繫,加劇民族偏見與誤解,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封閉的信息環境使中國群眾難以與世界保持真實對話。中共一方面封鎖境外網站與平臺,另一方面推動國家主義宣傳,將外部批評描繪成「敵對勢力」的陰謀。這樣的輿論環境使群眾普遍對西方國家抱有戒備甚至敵意,缺乏基本的跨文化理解。
例如,當香港的抗議運動爆發時,大多數大陸民眾只接收到「港獨暴徒破壞社會秩序」的單一敘事,無法理解其背後的政治訴求與民主理念;當烏克蘭戰爭發生時,主流輿論卻偏向支持俄羅斯,對國際法與人權的忽視暴露出教育和信息傳播的偏差。這種狀況既不利於中國走向國際化,也阻礙了群眾形成健全的世界觀。
同時,因語言封鎖與網路隔離,大量中國人缺乏直接獲取外部世界信息的能力,無法與國外民眾進行平等、自由的交流。這不僅讓他們在國際職場與學術交流中處於不利地位,也讓中國在全球話語體系中缺乏代表真正民意的多元聲音。
言論審查是中共維護權力結構的重要工具,但它帶來的社會代價同樣巨大。從限制認知、壓制監督、心理壓迫到文化封閉與國際隔離,這種制度對中國群眾構成了系統性傷害。真正自由、公正、有活力的社會,必須建立在開放的信息環境與真實的言論自由之上。
解除審查制度並非短期之功,但覺醒是第一步。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言論自由的珍貴,勇於發聲、思考與行動時,未來才有希望在重重封鎖中找到破局之道。對於中國群眾而言,爭取言論自由,不只是權利的伸張,更是對自己人格尊嚴與社會責任的基本堅守。
来源:北京之春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