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美國迎來母親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5年5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高芸編譯/綜合報導)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美國迎來母親節。鮮花、賀卡、家庭聚會成為這一天的標誌,它像徵著對母親無私奉獻的感恩。但很多人未必知道,這一廣受歡迎的節日,源於一位母親的信念,以及她女兒矢志不渝的承諾。
母親節的源起:從古代信仰到現代節日
儘管現代母親節正式成為法定節日的歷史不足百年,慶祝「母性」的傳統卻由來已久。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曾為母神瑞亞(Rhea)和西貝勒(Cybele)舉行節日活動,表達敬意。進入基督教時代後,歐洲出現了「母親教會星期日」(Mothering Sunday),最初是宗教節日,後逐漸轉變為慶祝母親的民間習俗,在英國等地尤為流行。
19世紀,美國社會因南北戰爭而四分五裂。在這片動盪中,西弗吉尼亞的安.裡夫斯.賈維斯(Ann Reeves Jarvis)挺身而出。她不僅是13位子女的母親(但其中只有4人活到了成年),更是一位社區改革者。她創立「母親節工作俱樂部」(Mothers’Day Work Clubs),組織醫生向地方婦女傳授衛生與育兒知識,以降低高企的嬰兒死亡率。
1868年,賈維斯發起了「母親友誼日」(Mothers’Friendship Day),邀請曾在南北戰爭中身處對立陣營的士兵母親們聚會,意圖通過女性的關愛力量修復社會裂痕。
與此同時,1870年,知名社會活動家兼作家朱莉婭.沃德.豪(Julia Ward Howe)提出設立「和平母親節」(Mother’s Day for Peace),呼籲女性聯合起來反對戰爭、爭取和平。雖然她的倡議最終未能促成節日確立,但她的倡議為後來的母親節制度化奠定了思想基礎。
真正推動節日成型的力量:一個女兒的堅持
真正讓母親節成為全國性法定節日的,是安.賈維斯的女兒——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
據西弗吉尼亞衛斯理學院(West Virginia Wesleyan College)歷史助理教授凱瑟琳.安托裡尼(Katharine Antolini)研究,安娜12歲時曾無意中聽到母親的一段禱告,希望有一天能設立一個節日,紀念所有母親對家庭與社會的奉獻。
1905年母親去世後,安娜在墓前立下誓言,要將這份祈願化為現實。她展開了一場書信運動,寫信給政界、宗教界、媒體界的影響力人物,不辭辛勞推動這一節日的設立。
1908年5月,在西弗吉尼亞州格拉夫頓,她舉辦了首個官方意義上的母親節儀式,地點正是母親生前教授主日學的教堂。
其後,安娜繼續致信各州州長與議員,宣傳母親節的意義。她的行動獲得了廣泛迴響。到1911年,美國所有州都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以某種形式慶祝母親節。
據《辛辛那提詢問報》(The Enquirer)1911年報導,辛辛那提市長路易斯.施瓦布(Louis Schwab)在當年五月正式宣布該市舉行母親節日典,而俄亥俄州州長也在不久前發布了類似公告。
1914年,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正式簽署公告,宣布將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並稱這是「對我國母親的愛與敬意的公眾表達」。
節日背後的掙扎:安娜的晚年抗爭
然而,母親節成為法定節日後,迅速商業化。花商、賀卡商紛紛加入,節日逐漸淪為消費符號。安娜對此深感痛心,認為母親節應回歸私人、情感本質,主張用手寫信件代替商業賀卡。
她公開反對商業利用母親節,還抗議慈善團體藉此名義籌款,認為這削弱了對母親應有的尊重。
她因此發起抵制運動,組織抗議活動,甚至因擾亂秩序而被逮捕。她晚年孤獨無依,生活貧困,最終於1948年去世,時年失明,未婚也無子女。
安托裡尼指出,這種執拗反差源於安娜以「女兒」的身份看待母親節,這個節日對她而言,是對「自己母親」的紀念,而不是大眾化的慶典。
回歸初衷:母親節的當代意義
如今,母親節已在全球多個國家廣泛流行,包括中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送花送禮成了習慣,但節日的初衷卻容易被遺忘。
回到安娜.賈維斯最初的理念,母親節應是一場溫柔、私密的表達,是一次與母親安靜相處、真誠感恩的機會。不是消費的熱潮,而是一種社會集體記得「母愛」的方式——那種恆久、無私、深沉的情感。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