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步輦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步輦圖〉,絹本,設色,高38.5公分,寬129公分。描繪的是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贊普(最高領袖)松贊干布派遣使者祿東贊到長安朝見唐太宗,欲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場景。
閻立本善畫人物 有「右相馳譽丹青」美譽
閻立本(公元601~673年),初唐著名人物畫家。父親閻毗、兄長閻立德皆擅長繪畫、建築和工藝。閻立本自幼耳濡目染,善畫人物、車馬、台閣等,對於人物肖像畫、歷史人物畫更是專精。因善於繪畫而官至右相,有「右相馳譽丹青」美譽。
閻立本所繪線條流暢剛勁,對人物的神態刻畫極其細緻、表情生動,作品為當世所重,時人推崇為「神品」。他曾為唐太宗畫〈秦府十八學士〉、〈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等,可見其人物畫功力之深。傳世作品或宋代摹本,包括〈步輦圖〉、〈職貢圖〉、〈古帝王圖〉、〈蕭翼賺蘭亭圖〉等,都是後世學習人物畫的典範。
〈步輦圖〉線條流暢 人物傳神
「輦」是指古代皇帝的坐車,或貴族、富豪的車子。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更迭中,有些語詞的意義會發生轉變。原本有輪子的「輦車」,秦代以後去掉輪子改稱「輿」(轎子),由馬拉的車改為人來抬,遂稱為「步輦」。演變到近代,「步輦」用台語來念,卻成為步行、徒步的意思了。
〈步輦圖〉是閻立本的經典代表作品。構圖自右向左展開,以唐太宗為全圖焦點。
〈步輦圖〉是閻立本的經典代表作品。構圖自右向左展開,以面目俊朗、神情莊重的唐太宗為全圖焦點,由9名體型嬌小、姿態各異,或抬輦,或執扇、持華蓋的宮女簇擁著,反襯一代明君的威儀和風範。
左邊3位朝見天子者神情恭敬、井然有序的排列著。第一位大方老練的禮官是此次儀式的引見官員;中間為吐蕃使者祿東贊,體形明顯小於唐太宗和禮官,他謙恭肅穆、莊重有禮;站在最後一位的譯官則表情略顯拘謹。
閻立本將人物布局一分為二,由多而寡,一柔一剛。既有鬆緊之唱和,亦有安詳自在與拘束慌張之鮮明對照。在突出重點的同時,也表現出戲劇般的節奏。此圖雖無背景,卻有完整的結構和故事性。
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著名的「五德終始說」,以五行生剋的角度,解釋朝代更替,影響後世深遠。傳統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色彩上對應白、青、黑、赤、黃「五色」,因中國各朝代崇尚的顏色不同,各地傳統色彩也豐富多樣。
例如秦代主水德,「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漢代主火德,傳說漢高祖劉邦乃「赤帝之子」,自漢以後,許多王朝都以紅為尊,以紅色作為皇宮的主色調,民間也常以紅色運用到過年、誕神、婚禮等喜慶場面。唐代則主土德,崇尚黃色,但黃色乃皇室專用色彩。
閻立本匠心獨運,讓畫面中心的禮官身著端莊大方的紅袍,既有聚焦效果,又不至於太過突兀、搶眼。再以大面積綠色扇子與紅袍的顏色互補,巧妙呼應華蓋(帝王或貴族座車上的綢傘)和宮女服飾的配色,顯得喜氣洋洋。
此幅名作技巧高超,所勾勒之線條流暢堅韌,生動靈活;設色典雅溫潤,簡潔大方;人物表情傳神,栩栩如生;局部加以暈染,如朝見者所著之靴筒,層次分明,甚具立體感。畫面左邊由北宋擅長篆書的書法家章友直以小篆書寫相關故事,還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新裝裱時的兩行題記。
藏族民間傳說:「六試婚使」祿東贊
欣賞〈步輦圖〉,讓我們了解名畫背後的唐代外交史實,和藏族民間傳說:唐太宗「六試婚使」祿東贊的有趣故事。
松贊干布(公元617~650年),雄才大略,是西藏歷史上最重要的贊普。他統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為西藏「三大法王」之一,也被視作觀音的化身。
松贊干布傾慕唐朝的繁榮富庶,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遣使至長安,欲與唐和親,但太宗未允。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贊干布再次求婚聯姻,還親率大軍壓境,卻被打得潰不成軍。2年後,松贊干布派吐蕃的大相(即宰相)祿東贊向唐太宗謝罪,又提出通婚的請求。
根據藏族民間傳說,當時,唐朝國力鼎盛,天竺、大食(波斯)、格薩(党項)、白達霍爾(突厥或回紇)也同時遣使求親。唐太宗左右為難,決定出題讓前來求婚的使臣們比賽,看哪個國家的使臣最聰明,就讓公主嫁過去。
第一試:絲線穿珠。第一道題是必須將一根絲線穿過一個鑿有9道彎曲孔洞的珍珠。機智靈敏的祿東贊將絲線的一頭繫在螞蟻腰上,並在孔洞另一端抹上一點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順著小孔爬出去,同時也把絲線穿好了。
第二試:吃羊鞣革。每個使團必須在一天內吃完一百隻羊,喝完一百罈酒,並將羊皮鞣成皮革。祿東贊計畫周詳,下令每個隨從負責殺一隻羊,剝下羊皮,將羊肉煮熟切塊食用,同時喝酒和搓揉羊皮,順利完成任務。
第三試:辨認馬、雞的母子關係。唐太宗要求使臣們辨認出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的母子關係。祿東贊把母馬、小馬分別關起來,一天不給小馬喝水。第二天,口渴難耐的小馬都撲向自己的母親吃奶,母子關係一目瞭然。後來又換成一百隻母雞和小雞,也難不倒聰明的祿東贊。
第四試:分辨樹木的根和梢。這題是分辨一百根同樣粗細的樹木的根和梢。祿東贊命人將所有木頭推入水中,根部略重,會往下沉,而樹梢較輕,則浮出水面。
第五試:辨認路徑。這天夜裡,唐太宗於皇宮設宴款待各國使臣,賓主盡歡。宴席結束後,唐太宗要求使臣們自行返回館驛。還好機警的祿東贊在入宮時,先在路口都做了記號,順利回到住處。
第六試:找出公主。唐太宗下的最後一道考題,是要在三百名打扮相似的美女中找出文成公主。因為祿東贊曾經向宮女打聽過公主的相貌特徵,最終認出了真正的公主。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發展。圖為赤尊公主 (左)、松贊干布(中)、文成公主(右)的塑像。(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公有領域)
〈步輦圖〉技法高超 見證漢藏民族友好的情誼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給予文成公主珍寶、經書、經典360卷、釋迦牟尼像等豐厚的嫁妝,由江夏王李道宗帶領龐大的迎親隊伍,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在邏些(今拉薩)為文成公主興建一座富麗壯觀的布達拉宮,吐蕃和唐朝結為盟友,唐朝豐富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因此傳入西藏,促進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發展。
現存〈步輦圖〉是最接近原作的宋朝摹本,不僅技法高超、設色典雅、表現力豐富,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更是這段漢藏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
(轉載自《看雜誌》第266期)
来源:看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