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美國務卿主張對中共必須除惡務盡(圖)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Omar Havana/Getty Images)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Omar Havana/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綜合報導)美中貿易戰的緊張局勢不斷升溫,雙方關稅已攀升至接近阻斷貿易往來的地步。美中的對峙不僅是經濟層面的博弈,更是意識形態與國家戰略的較量。時評人吳建民近日在自媒體節目中分析了美中貿易戰的現狀、雙方立場、經濟影響以及背後的深層原因,並反思全球化與脫鉤的未來。他尤其贊同美國國務卿盧比奧的觀點,即美國的衰落源於其自身的政策失誤,而非中(共)國的強大,並呼籲美國盡快與北京脫鉤。

美中貿易戰的現狀與僵局

當前,美中貿易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最高達245%,而中國則以對等報復性關稅回應,特別針對美國農產品等核心產業。這種高關稅策略使得雙方貿易幾近停滯,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吳建民指出,關稅戰的背後是中美在全球經濟主導權上的爭奪,雙方都不願輕易妥協。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4月2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中美之間「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任何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並指責美方「混淆視聽」。他強調,中國將以「以牙還牙」的姿態奉陪到底,顯示出強硬立場。與此相反,美國總統特朗普則在同日對媒體表示,中美之間一直在進行接觸,甚至透露「今天早晨剛開了會」,但拒絕透露具體談判代表的身份。這一「羅生門」式的矛盾說法,凸顯了雙方在公開場合的信息不對稱與戰略博弈。

吳建民認為,這種各說各話的現象並非新鮮事。中美在諸多問題上從未達成共識,中國共產黨(CCP)對外虛與委蛇,對內則通過宣傳塑造強硬形象。而特朗普的言論則試圖營造談判正在進行的氛圍,可能意在安撫國內市場並向盟友展示其掌控局勢的能力。然而,杜文質疑,究竟是特朗普的說法可信,還是中國外交部的否認更接近事實?這一問題反映了中美之間長期以來的信息不透明與互不信任。

雙方立場的對比與動機

1.中方的強硬姿態

北京官方的立場一貫強硬。郭嘉昆的表態表明,中方不願在關稅問題上讓步,甚至否認任何談判的存在。吳建民分析,這種姿態有雙重目的:對外展示不懼美國壓力,對內鞏固民族主義情緒。中國共產黨通過宣傳「血戰到底」的口號,試圖將貿易戰塑造成一場捍衛國家尊嚴的鬥爭。然而,吳建民指出,這種強硬背後可能隱藏著經濟壓力的無奈。中國經濟高度依賴出口,美國市場的萎縮對其製造業和就業造成顯著衝擊。若關稅戰持續,中國可能損失500萬至1000萬個就業崗位,這對經濟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2.美國的策略與內部分歧

川普政府則以高關稅為槓桿,試圖迫使中國在貿易、技術和地緣政治問題上作出讓步。川普強調,中美之間的接觸從未中斷,甚至聲稱已與習近平通電話,但未透露細節。吳建民認為,川普的公開表態可能是在為國內選民和國際盟友製造信心,同時試圖將壓力轉嫁給中方。

然而,美國內部對貿易戰的態度並不統一。吳建民提到,部分美國政客和商界人士認為,貿易戰導致市場短缺、物價上漲,對美國經濟弊大於利。他們呼籲停止加征關稅,避免進一步損害國內消費者利益。與此相反,包括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在內的鷹派人士則主張,必須對中共採取更強硬的措施。盧比奧在其國會演講中指出,中(共)國的崛起並非其自身實力的必然結果,而是美國全球化政策的失誤所致。他認為,美國應趁機加速與中國的經濟脫鉤,否則將永遠失去扭轉局勢的機會。

貿易戰的經濟影響與全球化的反思

1.對美中經濟的衝擊

美中貿易戰的影響已超出雙邊範疇,波及全球經濟。吳建民援引盧比奧的觀點指出,美國的全球化政策在二戰後的50年內確實促進了盟友國家的繁榮,但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這一模式開始失靈。中國利用廉價勞動力和市場規模吸引了大量外資,導致美國製造業空心化。他提到,美國的產業工人因工廠外遷而失業,中產階級的穩定性受到侵蝕,而中國則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

對中國而言,高關稅雖能在短期內刺激民族主義情緒,但長期來看,其經濟依賴出口的模式正面臨挑戰。吳建民引用數據指出,中國對美出口的萎縮可能導致數百萬人失業,特別是製造業和相關產業。此外,中國的報復性關稅雖針對美國農產品,但其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加劇國內食品價格的上漲。

2.全球化的失敗與美國的誤判

吳建民深入分析了盧比奧對全球化政策的批判。盧比奧認為,美國在冷戰結束後過於自信,誤以為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能改變所有國家,包括中國。他指出,美國歷任總統從老布什到拜登,都相信通過貿易和經濟融合,中國最終會接受美國的價值觀,成為盟友。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中國利用全球化紅利,實現了產業升級和技術竊取,卻未在政治或意識形態上向美國靠攏。

吳建民特別提到盧比奧的案例分析:中(共)國的高鐵技術從法國引進,通過技術轉讓和模仿,最終實現了全球擴張。這一過程不僅讓中(共)國成為高鐵領域的霸主,還違反了技術僅限國內使用的協議。他認為,這種「引進-模仿-超越」的策略是中共在全球化中的慣用手法,而美國企業家和政客的短視助長了這一趨勢。

脫鉤的必要性與挑戰

1.盧比奧的警醒:美國的自我救贖

盧比奧的演講強調,美國的衰落源於其自身的政策失誤,而非中(共)國的強大。他警告,若不立即與中國脫鉤,美國將永遠失去經濟主導權。吳建民贊同這一觀點,認為貿易戰和高關稅是美國重新奪回產業控制權的關鍵時機。他引用盧比奧的例子指出,美國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在新冠疫情期間暴露無遺:口罩、藥品等關鍵物資幾乎全部依賴中國,這在戰爭場景下將是致命的。

吳建民進一步分析,脫鉤的挑戰在於美中經濟的高度糾纏。中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美國盟友也依賴中國的供應鏈。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與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截然不同。他認為,儘管脫鉤困難,但美國必須下定決心,否則將被中共牽制,失去戰略主動權。

2.中國共產黨的角色

吳建民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美對抗的核心問題。他引用盧比奧的觀點,指出中(共)國的崛起並非市場經濟的勝利,而是中共利用全球化實現國家控制的結果。他認為,中共對美國始終抱有敵意,無論美國提供了多少經濟支持,中國從未將美國視為朋友。他呼籲,美國應將脫鉤的目標聚焦於削弱中共的影響力,而非僅僅針對中國經濟。

未來展望

吳建民最後總結,美中貿易戰的未來取決於雙方的決心與智慧。對中國而言,持續的高關稅可能加劇經濟困境,迫使其在某個時點回到談判桌。對美國而言,川普的強硬政策雖有爭議,但為重新審視全球化提供了契機。他認為,像盧比奧這樣具有遠見的政治家在美國過於稀缺,美國需要更多人認識到與中國脫鉤的緊迫性。

他警告,若美國錯過這次機會,中國的製造業霸權將進一步鞏固,美國可能重蹈「美國打敗美國」的覆轍。美國應團結盟友,重建本土製造業,徹底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只有這樣,美國才能實現「再次偉大」的目標,而世界的貿易秩序也將因中共影響的削弱而更加穩定。

美中貿易戰不僅是一場經濟戰爭,更是一場關乎未來全球格局的博弈。吳建民呼籲世界認清中共的本質、勇敢面對脫鉤的挑戰,是美國乃至全球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