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一名H7N9禽流感患者正在中国湖北武汉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2月9日讯】(看中国记者肖然采访报导)近期,中国大陆流感疫情大爆发,医院人满为患,重症与死亡病例激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近日公布一项研究,新冠病毒可能趋向流感化。近日,广西发现人感染H10N3禽流感危重症病例,上海当局宣布禁止活禽市场三年。面对这一轮突如其来的疫情,《看中国》采访了美国病毒学专家、前美国陆军研究所病毒系实验室主任林晓旭,他从多个角度剖析了此次疫情的成因,包括流感、新冠的叠加感染、信息的不透明、政府隐瞒的真实情况,以及禽流感可能对中国和全球公共卫生带来的巨大威胁,并警示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今年冬天为何疫情如此严峻?
中共官方通报声称是季节性流感高峰期,但民间的真实情况严峻的多。许多网络视频显示,各地医院重症室挤满病患,一些人甚至在短短几天内病情急剧恶化,出现“白肺”现象,而火葬场的负荷也在不断攀升。
美国病毒学专家林晓旭首先指出,今年冬天不仅是中国大陆,全球范围内的呼吸道疾病都在上升,但中国大陆的情况尤为严重。“事情实际上是复杂的,这里面有多重因素。”他说。
- 禽流感风险正在上升 中共当局沉默
林晓旭提醒,大家可能因为担心流感、新冠病毒,而忽视了“禽流感爆发趋势可能加快”,因高致病性病毒已接近人类适应门槛,感染人的风险持续上升。中国大陆已处于地方性流行状态,广东、上海等地频繁爆发。过去十年,中国报告600多例H5N1感染,超300例死亡,致死率超50%,对国际社会构成严重威胁。
去年美国报告67例H5禽流感感染,1人死亡,成为全球最多病例国家,而中国官方仅报告个位数,数据存疑。
“山西太原最近在做疫情防控演习,他们把‘人禽感’(人感染禽流感)列为第一位,甚至排在新冠之前。”他解释道,“这说明当地政府已经掌握了禽流感感染人的病例,而且不会是个例,但没有对外公布。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警讯!”
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通报,该院于2024年12月25日收治一名确诊H10N3禽流感(危重型)并伴有严重肺炎、呼吸衰竭及脓毒血症的患者钟女士。经治疗,她于2025年2月6日转入普通病房。《柳州晚报》报导,钟女士曾在发病前接触禽类,12月中旬出现咳嗽、发烧,初以为感冒,后确诊“白肺”,病情恶化并一度昏迷。据官方通报,这是全球第四例人感染H10N3病例。
上海市近期开始禁止活禽买卖三年,而官方并未明确说明理由。林晓旭怀疑,这可能是因为禽流感疫情在当地已经开始传播,但当局不愿公开承认。
林晓旭对比纽约州的情况,说明中共当局一向信息不透明,民众要格外警惕。“纽约州卫生署2月3日通知各医院,对不明原因呼吸道感染者进行禽流感筛查,并采取隔离措施。住院病房不得使用中央空调,以防病毒传播。同时,建议使用任何可用的检测设备。然而,美国CDC尚无FDA批准的禽流感抗原快筛试剂,仅有较慢的核酸检测。尽管纽约州尚未报告多人感染病例,已提前发布预警,以提高社会警觉。”他说。
- 中共军方进行病毒功能增强研究后果不堪设想
林晓旭表示,国际社会已谴责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新冠病毒功能增强实验”,但实际上,中共军方的研究范围也包括禽流感病毒。据报导,“中国研究人员已培育出新型H5N6病毒株”,其基因组合包括H5N6的两个关键蛋白和H9N2的六个内部结构蛋白。这种“重组病毒在小鼠实验中7天内致死率达100%”,且可通过“空气传播和气溶胶传播”,意味着其不需要密切接触即可扩散,风险极高。
他警示,如果这种病毒进一步演化,使其“具备人与人之间持续传播能力”,后果将不堪设想。病毒不仅可经“野生鸟类自然传播”,更可能被“人为释放”至其他地区。2023年,美国检测到“至少两种不同基因型的H5N1病毒”,显示禽流感病毒在北美的变异速度正在加快。而最令人不解的是,美国去年多个州的“奶牛场突然爆发禽流感”,不同地区同时出现感染案例,这种异常模式“前所未见”,引发外界对病毒传播路径的关注。
林晓旭认为美国目前对于禽流感病毒给予足够重视。尽管疫情威胁加剧,美国CDC仍将其定义为“低风险”,这可能导致“应对迟缓”。目前,已有研究发现“H5N1病毒的PB2基因突变,使其更适应哺乳动物”,这表明“病毒已朝向适应人类传播的方向进化”。如果美国CDC仍按部就班等待病毒变异完成后再制定防控策略,可能重蹈新冠疫情的覆辙。“一旦人类感染增加,病毒突变速度将大幅加快”,到那时,防控成本和代价都会远超现在的预防措施。
他认为,全球必须提高警惕,加强禽流感病毒的监测和研究,特别是对“可能具备大流行潜力的病毒株”进行严密追踪。中国政府对疫情数据的不透明,加上病毒可能被利用为生物武器的潜在风险,使这一问题更具全球性威胁。“若各国不及早采取行动,未来可能面临一场比新冠更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 甲型流感的变异使感染更严重
今年流感的主流病毒株为H1N1甲型流感,它并非普通的季节性流感,而是更具侵袭性的变种。林先生表示:“今年的甲流,确实有一个比较严重的情况。以往的H1N1病毒在2009年大规模爆发后,逐渐适应人体,冲击力减弱,但今年的病毒株似乎有所变化。”
他进一步解释:“从南半球的数据来看,今年的流感疫苗保护率不到40%,说明病毒变异程度较大,更容易逃逸免疫系统的防护。因此,重症病例的增加是可以预见的。”
此外,部分感染者出现了“流感相关性脑炎”或“坏死性脑炎”,甚至有年轻人因为病毒引发的心肌炎突然去世。这表明,今年的流感毒性可能较以往更强,尤其是对儿童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危害更大。
- 新冠病毒并未消失,仍在大规模传播
除了甲流,新冠病毒依然在中国大陆持续传播,并且呈现出与流感叠加感染的趋势。林晓旭指出:“官方的数据统计并不透明,中国CDC给出的数字往往是一个简单的总数,缺乏具体的住院、重症和死亡病例的详细统计。”
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最新研究,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新冠病毒仍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且在某些时间段内出现了较大的高峰。“其实就是说,当时2023年的时候,政府根本没有告诉老百姓,那个时候已经有新冠的另一波冲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近日公布一项研究,新冠(COVID-19)病毒与流感病毒呈现“此消彼长”的交替流行模式,新冠病毒可能趋向流感化,形成季节性流行模式。林晓旭认为,中共当局刻意淡化新冠的影响,将其包装为“流感化”,让公众误以为新冠的危害已经大幅降低。他强调:“现在还不应该把新冠病毒简单地当作所谓的流感季节化,因为它的流行规律可能跟流感相当不一样,而且严重程度可能还蛮大的。”
- 呼吸道融合病毒、支原体肺炎、偏肺病毒的影响
此外,除了甲流和新冠,其他多种病毒也在同步流行,例如呼吸道融合病毒、偏肺病毒以及支原体肺炎等。他解释道:“这两三年,新冠大流行后,每年冬天多种病原体同时标高,这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的趋势。”
其中,支原体肺炎在中国的爆发尤为严重,许多患者在感染流感或新冠后,因免疫系统受损,继发支原体肺炎,导致病情加重。“中国的医院里,抗药性细菌很多,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严重,因此一旦住院,反而更容易被其他耐药细菌感染。”他补充道。
信息不透明 官方数据的可信度存疑
林晓旭指出,中共一贯在公共卫生问题上采取“部分透明、部分隐瞒”的策略。“中国政府历来在健康问题上,基本都是搞这一套,就是告诉你一部分事实,真正的情况往往被掩盖。”
比如,官方公布的疫情数据通常是笼统的“丙类传染病”统计,缺乏具体的分项数据,甚至死亡人数也未能详细披露。
“老百姓只有自己去医院,看到医院人满为患,或者去殡仪馆,看到排队火化的情况,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何保护自己?
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如何保护自己呢?林晓旭告诫大家千万别掉以轻心,他给出了以下建议:
- 不盲目相信官方数据:不要因为政府说“没事”就掉以轻心;
- 加强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尽量避免去封闭、人口密集的场所;
- 尽早就医:流感和新冠都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一旦症状加重,应尽快就医,不要拖延;(影星大S猝死的例子足够引起警醒)
- 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加强锻练,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 警惕禽流感疫情:如果未来政府开始推广禽流感疫苗,那就说明风险已经很大了;
- 精神健康是最重要的保护屏障。
林晓旭特别强调,精神健康对于抵抗病毒至关重要,甚至比物理层面的防护措施更为关键。他指出:“病毒是看不见的,病毒的规模也看不见,那我们只能用正能量去抵抗阴性的病毒。”
他提到,在历史上,有信仰和行善的人往往能在瘟疫中幸存下来,甚至还能去帮助别人。他举了中世纪黑死病的例子:“当时黑死病肆虐欧洲,许多人死亡,但那些有信仰的人,不仅自己能够抵抗住瘟疫,还能够照顾病人,甚至冒着风险去救助他人。”
林晓旭解释道:“病毒本质上是一种负能量的东西,它侵入人体,会削弱人的生命力。而拥有信仰、保持正念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精神力量,可以形成一种内在的‘保护屏障’。”
他提到,在欧洲黑死病爆发期间,很多有信仰的人没被感染,还能帮助别人。
所以,他建议人们在疫情期间,保持善念、多行善事;培养信仰,寻找精神支柱,无论是信仰宗教,还是坚守道德信念,精神的力量都可以成为抵御病毒的强大屏障。
疫情未止 警钟长鸣
林晓旭预计,最早2025年春天疫情会爆发,全世界都应引起警醒,这一轮疫情并不仅仅是“普通流感”,而是多种病毒叠加传播的结果,而禽流感的潜在爆发,更可能成为下一场公共卫生灾难。
“新冠过去了,并不意味着劫难结束了,”他警告,“真正的大疫情可能还在前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民众更需要提高警觉,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更大挑战。疫情的阴影尚未散去,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