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下属的岳阳医院(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月24日讯】(看中国记者金言报导)中国医疗改革近年来的最大变革之一,便是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全面推行。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压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在医保基金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然而,改革推行后,随着进口药品的大量退出、国产药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浮现,社会各界对集采政策的质疑声浪日益高涨。患者面临着“无药可医”的困境,医疗行业也在成本压力下难以保持高水准的服务。这场改革是否真的能够惠及百姓,亦或是在牺牲药品质量与患者福祉的情况下换来“数据上的成功”?前内蒙官员杜文近日在自媒体节目中提出了有关医改的七个问题,深入探讨集采政策带来的挑战与危机。
第一问:集采政策的初衷与现实落差
集中带量采购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大规模的统一采购,以议价手段压低药品价格,从而减少医保支出,提升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药品市场的供应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许多国际制药巨头因利润过低,无法承受市场压力,选择退出中国市场,导致患者无法获得原本可用的高品质药品。此外,药品价格的持续下降,可能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缩减投入,影响药品质量,进一步加剧医疗安全隐患。
第二问:进口药的撤退与患者困境
进口药在中国医疗市场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在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罕见病治疗领域,许多国产仿制药无法完全替代其疗效。随着集采政策的推行,进口药的市场空间被极大压缩。价格竞争的结果导致这些药品无法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迫使制药公司选择退出。
对于普通患者而言,进口药的消失意味着治疗选择的减少,甚至可能影响治疗效果。一些患者不得不转向海外购买药品,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还需承担法律风险。此外,患者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新药无法及时引入,导致治疗方案受限,影响疾病的控制和预后。
第三问:国产药的质量问题与医疗隐患
国产药企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集采市场中生存,往往不得不压低成本,导致药品质量下降。根据多家医院的反映,一些中标药品的疗效不如从前,甚至出现了剂量不足、药效失灵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临床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增加了医患矛盾,损害了医疗系统的公信力。特别是慢性病患者,他们长期依赖药物控制病情,质量下降可能导致疾病恶化,甚至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第四问:医改政治化的深层危机
作为习近平政府推动的重大改革之一,集采政策被视为医改成就的重要标志。然而,这种过度依赖数字和政绩的思维方式,忽略了医疗行业的专业属性,导致政策与现实脱节。地方政府和医院缺乏灵活调整的空间,进一步增加了医疗体系的内部压力。此外,过度政治化的医改模式导致基层医护人员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第五问:社会各界的质疑与反思
目前,无论是医疗专家、媒体,还是普通民众,对集采政策的质疑声浪日益高涨。政府试图通过宣传“吹哨人”机制来安抚舆论,但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仍存疑。许多人担忧,若不进行深入的政策调整和科学评估,这场改革将会对公共健康系统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缺乏资源和技术支持,在面对药品短缺和质量下降的双重压力下,服务能力进一步下降。
第六问:改革的出路
要解决当前集采政策带来的问题,政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建立更加科学的价格机制,确保药品质量不受影响,避免过度压价导致供应链断裂。
2.保护创新药与进口药的市场空间,确保患者有足够的选择权,保障特效药的稳定供应。
3.加强质量监管与反馈机制,设立更透明的药品质量监测体系,确保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
4.充分尊重医疗专业意见,制定更加贴近临床需求的政策,让医疗专家在改革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七问:我们应如何应对
这场医改关乎每一位普通人的生命健康,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政策的变化,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见。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政策回归以民为本的初衷。患者群体可以通过组织社区互助组织、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此外,媒体和专业机构应该发挥监督作用,促使政府对改革的负面影响做出修正。
杜文认为,中国医改的集采政策,虽然初衷是为了减轻患者负担,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暴露了诸多问题。进口药的消失、国产药的劣化,以及医疗体系的压力,让改革成效大打折扣。唯有回归科学、尊重专业,才能真正实现医疗公平,确保每一位患者的生命权益不被忽视。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