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秋节佳作,不少人几乎都会联想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苏轼的《水调歌头》,素来是公认描写中秋节的最著名佳作。今天除了要再“老名作”重提之外,还要说说另一首同名词牌:米芾的《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水调歌头》
喜迎中秋节,率先要谈的,当然得是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又被称为《元会曲》、《台城游》等。民间传说隋炀帝杨广在开凿汴河时,曾经创作了《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包括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则是中序的第一章。
苏轼在《水调歌头》前作了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清楚说明此词是因为思念弟弟苏辙,而在丙辰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的中秋夜所作。想必后人阅读至此,会深感棠棣之情是如此深厚、感人。
其实,苏轼原是担任杭州通判,但因弟弟苏辙在山东济南为官,故特地请求北调,后来被派往密州(现今山东诸城)担任太守一职。可惜的是,北调后的苏轼依旧无法如愿的跟弟弟相会。创作《水调歌头》之际,苏轼已有七年未与弟弟相见了。就是在这般无奈的情况下,又逢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想念弟弟的苏轼遂一面赏月一面饮酒,直至天亮,并创作了这一首《水调歌头》。
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宋代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杆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大家应该比较不了解此作,不妨先看看翻译吧!
翻译
中秋时,捣衣声夹杂着风声,蟠蟀似是思索凉秋。望着这般景象,不去学宋玉那样的抒发悲愁。收拾起凄凉的心绪,给每个酒樽都斟上美酒,内心更觉得幽静无比。一轮明月挂在南楼,正是充满情趣之所在。
怅惘满怀,拿起笛子吹奏,笛音悠扬。在这清平夜,就将这地方借给我,供我痛饮。望着这一日可爱景致,倚着曲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中如若浮萍般。喝醉酒就感觉困乏了,就这样倚靠在枕头上临江睡去,不知何时才会醒来。
米芾是书法大家,但诗词成就相当有限,当然就更无法跟苏轼相比。只是,这一首描写中秋的《水调歌头‧中秋》,却是笔法巧妙、独具特色的词作。为什么呢?因为米芾虽然是写中秋节赏月,却故意撇开月亮不谈,率先描述对晚来的秋意的感受。简而言之,米芾要写赏月却不写月华,偏偏诉说个人对景的感触。此外,米芾是在书法上成名,却胆敢创作一首跟苏轼的《水调歌头》同名的词牌,且敢勇于创新、独树一帜,令此作充满了“不循规蹈矩”的独特风格,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