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百善孝为先”,古人非常看重一个人孝不孝顺。(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可知古人非常看重“孝”,故民间素有“孝子贤孙”之说。家有孝顺的人,也是光耀门楣的事。与“孝”对应的是不孝,这个最容易辨别,对父母苛刻,辱骂,不管不问,床前不尽孝,不养老送终等,不孝者则会被邻居、亲戚、朋友等视为不齿之人。那么,什么是“孝”呢?
今人对“孝”的理解有局限性。父母只要胳膊、腿还能动,还能自立,可以不管不问;等到没有劳动能力,或者躺在床上了,给父母养老送终,这就算尽了孝道了。还有一种人这样理解,父母活着不愿意养老,父母不在了,给他们披麻戴孝,哭得比谁都痛苦,觉得自己是尽了孝道了。
大陆很多人把能不能尽孝道与经济挂钩,认为只有有钱才能尽孝,才能给予父母更好的晚年生活。这类的认识存在误区。
清朝学者汪道鼎在《坐花志果》的开篇故事里,记录了一个通过风水先生暗中观察的何孝子之事,尽管记录的只是片段,却能看出何孝子名副其实。
风水先生问何孝子为什么早出晚归,下班比谁都晚,何孝子道:“因母亲年纪大了,每顿饭要有肉否则就吃不饱。我早上工晚收工,可多得点工钱奉养母亲。”
风水先生通过窗户小洞看到何孝子夫妇扶着母亲坐在正座,母亲吃饭两人就在旁侍候,一会儿端汤一会儿挟肉,和和乐乐。母亲吃毕,媳妇收拾碗筷,何生亲自侍奉母亲洗脸,然后两人才对坐吃饭,下饭的只是一些腌黄菜。
吃罢饭后,何孝子靠在母亲旁坐下,有趣地叙述街坊间所听到的趣闻,老人家很高兴的听着。隔了一会儿,何母打了哈欠有了睡意,何生亲自摆好枕头,抹净席子,帮她脱衣解手。媳妇侍候在旁,没有一丝厌倦。等到母亲睡下,何生又为之捶背、搔养。听到老人发出了鼾声,夫妇二人才轻悄悄地离开,深怕惊醒老人。
早上起床,风水先生看到何孝子匆匆忙忙回来,问是怎么回事,何孝子解释:“何母想吃汤圆”。何生四鼓天就进城去买了,往返一共是二十几里路。
风水先生很感动何孝子的“孝”,而且“何孝子”的称谓不是人起出来的,而是夜半神灵告诉人的。
孝在人心,不在经济基础如何。现实生活中,有钱人不养老的大有人在。
周仲由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图片来源:Thyj/维基百科)
《礼记‧祭义》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尊亲;弗辱;能养。”尊亲,就是从言语、行为、内心等尊重父母,尊敬父母,能包容、宽容父母;弗辱,就是不辱骂、侮辱父母;最下等的是能养,能给父母养老送终,床前尽点孝心。
看了古人对孝的理解,今人做的远远不够,把最下等的“能养”当作尽孝,与古人的差距何等之大。说今人的道德标准很低,是与古人、与正统文化比较出来的。没有比较就分不出优劣高低、善恶是非。
如果人不知道传统文化中的“孝”、“兄弟相处之道”、夫妻如何相敬如宾、君臣和谐相处等等道理,就会认同假、恶、斗、“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等等自私、错误的观念,甚至还会觉得自己活得有个人样。
明白真相,改变观念,回归传统,用正统道德观指导今人的言行,才是生命回归,走向福报的唯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