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牋牍 册 徐铉书尺牍〉反映唐末五代的书风,也保存了宋初文人的书写样貌。(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徐铉(916~991年),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博学多闻,五代末北宋初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文字学家。文章议论和南唐韩熙载齐名,时人称“韩徐”。又和弟弟徐锴齐名,两人皆为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人称“二徐”、“大小徐”。
徐铉以文名著称 曾校订《说文解字》
徐铉自幼苦学,十岁能作文,未弱冠即以文名著称。初仕南唐,历任吴校书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南汉为宋军所灭后,李煜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其后,宋太祖赵匡胤命李煜至汴京,李煜讬病不敢前去。
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命曹彬伐南唐。徐铉二度使宋,谋求和平,对太祖说:“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回答:“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徐铉无言以对。十一月再次入奏,徐铉言词恳切:“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反复与宋太祖辩说。太祖词穷,拔剑怒斥:“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默然不敢言。南唐亡后,随李煜归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访李煜,李煜叹曰:“当年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据实回报宋太宗,太宗大怒,或为此毒杀李煜(另一说为李煜〈虞美人〉诗中有思念故国的词句,因而惹祸上身)。
宋太宗时,徐铉奉命和葛湍、句中正、王惟恭等人共同校订许慎《说文解字》,改正传写讹误,辨正别体俗字,世称“大徐本”。也曾参与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著有《骑省集》、《四部丛刊》、《质疑论》、《骑省集》等。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
篆书师法李阳冰 笔锋正中“屋漏痕”
徐铉擅长李斯小篆,篆书师法李阳冰及秦代《峄山碑》,笔法精熟纯正,点画合宜。识者谓“自阳冰之后,续篆法者惟铉而已。”后人跋其书者:“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籀,气质高古,几与阳冰并驱争先。”欧阳脩《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记载:“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
郑文宝重刻的秦代《峄山刻石》(长安本),是根据徐铉的摹本所刻。(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徐铉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一缕浓墨,此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于侧,故笔锋常于其中,被称为“屋漏痕”、“锥画沙”。北宋淳化五年(994年)郑文宝重刻的秦代《峄山刻石》(长安本),正是根据徐铉的摹本所刻。
徐铉工隶书。以隶书录《说文解字》,如蝇头般大,累计数万言,以训后学。行书亦佳,代表作〈私诚帖〉结构平稳,含蓄天然又不失趣味,开宋人“尚意”书风之先河。〈宋人牋牍 册 宋徐铉书尺牍〉流畅丰腴,近颜真卿、徐浩气息。也可见〈集王圣教序〉之遗绪,此和晚唐以来盛行的“院体”有关。此幅作品除了反映唐末五代的书风,也保存了宋初文人的书写样貌。
淳化二年(991年)遭诬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御寒衣物不足,染风寒,不久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