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让人感受到了童趣与人世沧桑。(绘图:志清/看中国)
贺知章在唐朝诗人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但流传于世的作品却非常稀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回乡偶书》了。有人在诗中看到了童趣,有人读出了人世的沧桑,而这首诗能流传千古的秘密却不止于此。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唐诗的探秘之旅。
贺知章辞官
天宝三载(744),官至秘书监的贺知章向唐玄宗递上辞呈。贺知章当时已达高龄八十六岁,早就可以退休,但在他的辞呈上写的理由不是告老还乡、因病辞官等等理由,而是“修炼”二字。
对现在的人来说,因修炼而辞官会显得牵强,但在古人眼里,却非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行为。相反,有志于修炼的人会赢得人们的尊敬。特别是在盛唐这一个修炼的高潮期。当时的人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修佛修道者不计其数。
所以,贺知章此举获得了唐玄宗的支持,并特意召集百官在京城东门长乐坡下为贺知章践行,让贺享尽荣耀。在践行宴上,唐玄宗还为贺知章写下了赠别诗: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唐玄宗虽然舍不得这位性情旷达太子宾客,却也明白贺知章是为了得到真人传授的修炼大道,故而不得强留。对此,李白也曾道出真相“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贺知章从真人处得到修炼的真诀,即便深受皇帝的恩宠也无法阻止他修炼的决心。
贺知章得道
那么,贺知章是如何得道的呢?《太平广记》记载了事情的原委。
贺知章住在西京宣平坊。他家对门住著有一个老者,经常骑驴出入。如此过了五、六年,那老人的面色和衣服却依然如故,贺知章料定他非凡人,就经常去拜访他。由于往来增多,贺知章对老者愈发礼敬,言谈也逐渐深入起来。
交谈中贺知章得知老人擅长修道炼丹之术,便希望做老人的弟子。后来贺知章和夫人将一颗珍藏了多年的宝珠敬献给老人,请求老人给他讲授道法。老人接过明珠之后就把它交给了童子,让他上市场去买饼。童子用明珠换了三十多个饼,并用饼来延请贺知章。贺知章心想,宝珠是特意送给老人的,可老人却如此轻用,心里非常不愉快。老人却说:“道法只可心得,怎么能去力争呢?吝惜财物之心不去,是不可能得道的。应当到深山穷谷之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去修行,生活在市朝中是难以得道的。”贺知章听了恍然大悟,拜谢了老人便离去了。 过了几天,不见了老人的踪迹。贺知章于是请求辞去官职,入道还乡。
新唐书有另一种说法,“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贺知章病后大梦一场,梦中游览天帝的居所,醒来后便请求玄宗要做道士。不论何种说法,都证明贺知章向道之心是非常坚定的。
这种悟道不是一蹴而就,是在长时间修炼中慢慢提升的过程。其实到贺知章的晚年,他的修炼境界已经很高了,从历史故纸堆中,可以发现蛛丝马迹。
千百年来,贺知章和李白的忘年交常常为人所乐道,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贺知章就为李白“解金龟换酒”,当贺知章在看过李白写的诗文后,大赞李白乃是“谪仙人”。要知道,对贺知章而言,那时的李白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而已。
俗语说英雄所见略同,当时的名道司马承祯对年轻的李白也是大为赞赏,称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位真人八十九岁仙去时“俄顷化去,如蝉说蜕”(《续仙传》),可知亦是得道高人。贺知章和司马承祯对李白的评价绝非是客套和恭维,而是在一个相当高的境界看到的真实情况。
史载贺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新唐书》)贺知章醉后能写出非常好的文章,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和修炼是息息相关的。比较类似的现象的还有王羲之醉写《兰亭序》,李白“斗酒诗百篇”等。
贺知章不但有高深的道行,甚至还有特异功能。杜甫直截了当的说贺知章和李白一样,都是“酒仙”。他喝醉酒后“眼花落井水底眠。”(《饮中八仙歌》)要注意,贺知章不是浮在水面上睡觉,而是在水底下安然入眠,这绝非一般本领,而是一种特异功能。要知道,有许多道家的修炼者讲睡觉,道家真人陈抟就有高深的“睡功”,常常能一睡几个月不起。有的修道者能在冰天雪地里呼呼大睡,而贺知章的“水底眠”,似乎是掌握了古书中所说的“避水诀”,令人称奇。
再解《回乡偶书》
当了解这么多贺知章的事后,回过头来再读这首《回乡偶书》时,就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体会。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修炼是一个提升境界,找回自己先天之本来面目的过程,所以道家把修炼叫做归真、返本还原等。故而诗中的“回”即是回归,乃含修炼之意。“少小”离家,是说自己早就离开了真正的家——仙界。“老大回”,在人世中辗转轮回,在红尘中历劫,也不知道过了多少个岁月,如今才终于踏上了返本归真的回家路。
“乡音”是仙界的声音,既是来自仙界的呼唤,又是修者的本心。乡音无改,虽然在污浊的世上轮回,如今年老体衰,但修炼的本心却从来未曾改变。
“儿童相见不相识”,这里的儿童,有着天真无邪、纯真善良的本性。如果把诗中的儿童看成是一位道童,他因领师命而特意出现在此。道童表面上不认识贺知章,可内心非常明白,还明知故问:汝从何处来?一个笑字,让整首诗更具神韵,为什么道童会笑?因为高兴,高兴于贺知章离修成越来越近了。
当然,这么说是方便读者理解,实际上,修炼者所看待事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往往平常之事,或许就是来自高层生命的有意点化。
而儿童的这一问,让诗人万般思绪涌上心头。从何处来?从名利场中来,从红尘浊世中来。贺知章弃官入道,绝非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举动,也并非是因皇帝冷落的失落之举,而是真实的放下了常人最难割舍的名利之心的表现。其中要经历怎么样剜心透骨的修炼,如何冲破阻碍重重的人心和磨难,旁人是无法想像的。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竟成了贺知章未道明的千年留白。
有趣的是,李白在追忆贺知章的诗中写道“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对酒忆贺监》)看来在现实中,的确有另一位修炼者为贺知章接风洗尘,值得玩味。如果把李白作为一个修道者,再读那首流传千古的《静夜思》,其中的含义是否也变得不一样了?
解《回乡偶书》其二
再看贺老写下的《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离别家乡之语和前一首意思相同,都是感慨离开仙乡岁月漫长。而最近这段时间,人事消磨,人的事,人的执着,对名利、对人情,已然放下许多。消磨,就是一个消去人心,磨掉执着的过程。
门前镜湖之水,乃是指修炼之道,修炼之心。春风不改旧时波,春风是指人事中的名利、执着和欲望也没有改变我那向道之心、归真之志。或可以作另一种解:人事易变,而不变的唯有大道,诚心修炼方可永不“消磨”。
千百年来,人们在读这两首诗时,都着重理解了诗词表面,研究诗人的写法,技巧。殊不知,如果站在修炼的角度上看,会发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