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财政司长陈茂波(图片来源:香港政府新闻处)
【看中国2024年3月8日讯】特区财政司长陈茂波上周发表财政预算案(2024/25年度),为香港勾划“由治入兴”的锦绣前程,他预见香港未来五年经济持续增长,而政府财政将转亏为盈,美好日子就在前面。
不过陈茂波的估算,好得难以置信。他预测2024年生产总值增加2.5%至3.5%,随后四年每年增加3.2%。更利害是,同期间政府收入增加接近60%,即使扣除每年大约2%的通货膨胀,每年增幅亦接近10%。更具体说,经常帐目收入,包括直接间接税(如薪俸税、利得税)、投资收入等等,五年间增加42.5%,如资本帐目收入主要是卖地,亦会大增接近四倍。
问题是,五年后税收增加42.5%,个人收入和公司盈利必定每年增幅都不俗,但未见特区当局解释,究竟有何新政策出炉,足以推动收入可以持续高幅增长的经济发展呢?再者,如个人及企业入息每年增加8%左右,定必有助推高私人消费及投资,经济增长又怎会只有3%左右而已?
令人侧目是,卖地收入估计会大跃进,五年后将增加七倍左右,但特区当局除了地摊经济、金融峰会和放烟花,还有什么秘诀,足可扭转股市楼市的劣势呢?卖地收入增加至七倍,占资本帐收入九成,是否意味香港未来依旧倚靠地产复苏经济,而由地产主导的经济仍可高速发展?
同样莫名其妙是,特区当局未来五年均会发行债券,总值达到6200亿港元,连同过去政府欠债达到8000亿元左近。到了2028至2029年度,特区当局的还债开支高达1078亿港元,但扣除这笔庞大开支后,政府仍有652亿元盈余,原来秘诀在于还债的同时继续借债950亿元,否则财政赤字应该超过300亿元。根据陈茂波乐观估计,通过年年举债,五年后香港财政储备仍然有8300亿港元,但扣除欠债数目,即使不计利息,也只剩下300亿元左右,不够支付特区十三日的公共开支。
今次财政预算案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宣示政府以债台高筑达至“由治及兴”,而在于反映当局对财政危机无计可施,只能寄望于复苏地产业以稳住经济局面,通过大量借债来支付无法压缩的开支。不过,借债不能解决只能制造财政危机,因为即使按照当局的如意算盘,财政储备将长期处于清零的边缘,稍有差池的话,更走向资不抵债,到时信誉评级下降,举债的利息加重之余,也给外国势力可乘之机,通过放债干预香港,不知保安局长有何看法?
正本清源,当局必须认清财政危机的原因,再采取相应行动。记得23年前,香港回归中国四年,有三年出现财政赤字,特区政府成立专案小组,探讨财政危机的来源及补救办法。小组提交的报告书指出,经济周期无疑加深政府入不敷出的问题,但更重要是发掘是那些经济及社会因素,导致时移世易,令某些收入项目大不如前也无法挽救,同时某些服务和开支也难以减少,甚至会逐步增加,结果令财政赤字挥之不去。
于此暂且不讨论政府收支项目的具体问题及关键因素,单从该小组提出的几点思考,就知道今次财政预算案交了一份白卷。第一点指出,政府开支的增幅老是比生产总值的为高,而难以纠正,因为经济产值可升可降,但政府开支如人工及退休金,以至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等经常开支,一般只升不降,或者易升难降。经济低迷时,反周期的援助措施更在所难免,因此应设有限期,经济有所改善,便须立即加强控制开支。
其次是人口老化问题,不论老年人数,以至每名劳动人口需要抚养的人数均增加,令更多人需要政府协助,社会服务及保障开支不断增加。眼下香港,反修例运动过后,四年来移民各地者以十万计,进一步加剧人口老化,政府从外地输入人口,根本无助于纾缓老人照顾和公共开支的问题。
最后是中港融合对政府财政的不良影响。该小组认为,随着两地经济关系更形紧密,通关更为方便,到大陆做生意或打工者增加,本港纳税人口则减少。同时,在两地置业和租用物业的分别缩窄,物业价格的差距亦不断拉近,令本港物业价格有下行压力,削弱物业相关的税收。
转眼23年,中港进一步融合,香港成为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一部份,两地往还无碍,不但做生意和工作,香港人余暇活动也到大湾区消遣,对香港经济及税收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不过,财政预算案对这些问题就如一张白卷,不用考量,也无须对策,一于“借钱就收入”,相信是继《1984》的警世名言“战争是和平、自由是劳役、无知是力量”之后,又一传世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