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阴影笼罩着中国经济,外贸出口前景也不乐观。(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4年2月9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编译/综合报导)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15个月同比下降,工业利润大幅下滑,通货紧缩阴影笼罩着中国经济,中国外贸出口前景也不乐观。
中国外贸出口前景不乐观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拥有一家灯饰工厂的林先生收到海外老客户今年的第一笔订单时,他面临着一个痛苦的选择:要么亏本接受,要么告诉工人在中国传统新年后不要再回来。
林说:“我不能失去这个订单。”他计划在2月10日至17日假期结束后,重新启动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工厂。“我可能会永远失去这个客户,这会危及很多人的生计。如果我们推迟恢复生产,人们可能会开始怀疑我们的业务。如果消息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我们供应商的决策。”
长期的工厂通货紧缩(通缩)正威胁着中国外贸出口商的生存,由于国外利率上升和需求减少,这些中国出口商因业务萎缩而陷入无情的价格战。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连续15个月下跌,利润率受到挤压,导致工业产出和就业面临风险,并加剧了中国经济困境,其中包括房地产危机和债务紧缩。
中国商务部2022年的数据显示,约有1.8亿人从事外贸出口相关工作。
澳新银行(ANZ)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雷蒙德・杨(Raymond Yeung)表示,解决通缩问题应该是比实现今年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更重要的政策优先事项。
“公司降低产品价格,然后降低员工工资。然后消费者就不会购买——这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他说。
在2023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了2.3%,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利润下降了4%。官方调查显示,今年1月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四个月萎缩,出口订单连续第十个月萎缩。
分析师表示,出口疲软意味着政策制定者需要动用其它措施来实现增长目标,从而增加了刺激家庭消费的紧迫性。
标准普尔全球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路易斯・库伊斯(Louis Kuijs)表示,越快解决经济增长问题,价格和利润率的下行压力就会消散得越快。
北京当局一直在将金融资源投入其它产业,而不是消费端,这加剧了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的担忧,即使是在电动汽车等蓬勃发展的行业也是如此。
浙江省东部一家汽车模具厂的一位高管预计,该公司的产量和出口量将上升,但盈利将下降。他将行业竞争的加剧描述为“内卷。”
随着中国央行向金融体系释放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增长,银行业正在向工厂提供廉价贷款。
但由于受到较大竞争对手的排挤,较小的企业不愿意通过贷款来为新业务融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中国货币政策日益低效的一个特征。
中国官员称,私营企业的投资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去年该投资下降了0.4%,而政府投资则增长了6.4%。
“很多银行经理打电话给我,他们贷不出钱时听起来很着急,”服装出口商苗宇杰(Miao Yujie,音译)说。
即使去年将员工人数减半至20人左右,他也无法盈利,因为大公司将他挤出市场。“但只有当你想扩张时才需要借款,”并补充说他正在考虑关闭自己的公司。
华宝信托经济学家聂文特别指出了电子、化工和机械制造商的情况。这些公司雇用了大量员工,这是政策制定者的敏感点。“因此,供应量很难收缩,所以今年应该在需求端下更多的功夫。”
工厂主表示,裁员的压力很大,尽管有些人不愿意这么做。
杨秉本(Yang Bingben,音译)的公司在浙江省温州市生产工业用阀门,他表示,曾考虑过关闭这家公司,但还是继续经营,因为他对工人们感到亏欠,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接近退休年龄。
不过,他不知道工厂还能生存多久,“今年将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外贸去年微增0.2% 难推动内需
据中国海关总署1月12日公布的数据,中国去年12月份出口额达3036.2亿美元,按年增长2.3%;进口按年升0.2%,进口额达2282.8亿美元。全年总计,出口总值降至3.38万亿美元,年跌4.6%;进口总值亦减至2.55万亿美元,跌幅达5.5%。
若以人民币计价,全年的进出口总值达41.76万亿元,按年微增0.2%;其中,出口升0.6%,进口跌0.3%。
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在记者会上承认,去年的出口增速确有放缓。过去一年,外需疲弱对中国出口形成直接冲击。
贸易伙伴中,王令浚称,第四季度对欧盟、美国进出口回暖,全年分别进出口5.51万亿、4.67万亿,分别占13.2%和11.2%。
不过,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以去年前11个月计算,中国在美国进口商品中的占比较去年同期大降两成以上,17年来首次从第一位跌落,被墨西哥超前,显示美国贸易政策转向。
针对外贸数据,分析人士表示不看好。
上海保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向路透社指出,出口增加不多,难以支撑整体内需。消费疲弱,意味通缩对中国经济的压力依然存在,房地产将持续困扰经济。
另外,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说,中国需要采取大胆行动,以打破通货紧缩周期,否则将陷入消极的螺旋式增长。
通缩成为问题
与通胀不同,通缩特点是商品和服务呈持续、自我维持性下降。虽然物价越来越便宜似乎有利于提高购买力,但可能令消费者延后消费进而对经济构成威胁。
而需求疲软可能会迫使企业削减产量、冻结招聘或裁员,并接受进一步的降价以清理库存,导致即使成本保持不变,盈利也会减少。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会在新冠疫情限制措施结束后,迎来消费方面的繁荣。曾经在疫情期间节省了开支的人们有意愿重新开始支出,各种商业机构也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求的物价上涨如果遇到供给的缺乏,例如,俄乌战争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因素,就会导致通胀。
但是,这种情况在中国没有发生。
分析师们根据中国的CPI数据认为,中国经济有持续陷入通缩(通货紧缩)的危险。
“这显示中国的内部需求很弱,同时来自全球其它地方的需求也在减弱,很让人担心,”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艾西亚(Alicia Garcia-Herrero)对英国BBC说,“通缩不会对中国有所帮助。债务问题会变得更加沉重。这些都不是好消息。”
为何通缩会成为问题?这可能影响中国公司盈利和民众消费,随后影响到原本就很高的失业率。还可能导致作为全球主要市场的中国需求减弱,在能源、生产资料、食品等方面冲击全球出口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