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的变化跟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图片来源:Pexels)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将于2月4日到来。在欢度立春前,我们先来了解二十四节气吧!谈节气前,首先得必须了解祖先们如何创造、发明历法。据研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更早的时候,没有四季之分,只有春秋。远在春秋时代,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后来持续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不过,先秦时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后世不完全一样,今本《淮南子·时则训》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可能已经过汉代人的整理和修改,但所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已经与后世完全相同,且历二千多年而没有改变。这可以视作是二十四节气定型的标志。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也就是说,季节也是一个从少到多、从简至繁的概念,圣人云:大道至简至易。可是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越来越繁芜复杂,这也是天象变化使然。
根据《史记·天官书》记载,秦汉时代人们是用观测日晷和星象等方法来确定节气的。实际气候的变化和天文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这时会用其它办法来校正,尽可能准确把握气候的实际变化。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来核定二十四节气。正北的子辰与正南的午辰相连(经),正东的卯辰和正西的酉辰相连(纬),形成两条相互垂直的线(二绳)。斗柄“中绳”分别为冬夏二至和春秋二分。“二绳”把天穹分为四个区(即四钩):丑寅、辰巳、未辛、戌亥。每一钩的中心处叫“维”。东北为报德之维,西南为背阴之维,东南为常阳之维。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淮南子·天文训》还根据阴阳二气的消长,对二十四节气的气候意义作了描述性解释。因为这些解释是建立在精密的天文定位的基础上的,说明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相当发达。
在过去的小法小道修炼,也和常人一样十分重视季节的交替,因为他们讲究采天阳之气地阴之气,节气代表了“天地之气”,这与个人修炼紧密相关。因此重视四季变化、重视时辰更迭。他们有自己自创的历法。据说,这种历法以立春为岁首,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九十日。每月两个节气,十二个月共二十四节气。《玄都开辟律》云:“二十四气为天使。一气十五日,一岁十二月,月二气,终岁为二十四气,皆是自然之气也。”唐代的道士把这种历法进一步改编成“二十八宿旁通历”。宋代沈括正是在这种历法的启发下提出了独具创意的新历法──十二气历。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春秋繁露·天符人数》)天地万物都是为人而生、为人而成的。虽然天地主宰万物主宰人世间的一切,但是却一切都是为了人才有了这一切,节气变化亦然。因此,节气的变化跟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二十四节气就是:春天有90天又18小时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天有94天又1小时分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有91天又20小时分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有88天又15小时分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加起来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如果按照太阳的来制定节气,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月份对应表
月份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斗建报德之维、甲、乙、常羊之维、丙、丁、背阳之维、庚、辛、通之维、壬、癸
音律南吕、林钟、仲吕、夹钟、太吕、太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应钟
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斗建寅、卯/中绳、辰、巳、午/中绳、未、申、酉/中绳、戌、亥子/中绳、丑
音律夷则、蕤宾、姑洗、太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黄钟、无射
(斗建、音律出自《淮南子》)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署、大署、处署、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气候,万物生长的变化及民俗,也给后代子孙们适切的指示。有了各种节气定律作为依循,只要“不违农时”,就会民丰物阜,民族续存,命脉自得延绵,可见各种的节令与农事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十二个月的农作物如:正月葱,二月韭,三月苋,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笋,八月芋,九芥蓝,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
为了便于记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二十四节口诀”。口诀只有四句,短小凝练,孩子们就能随口背诵: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西历传入中国后,现代人又编制了与西历对照的“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文章取自:张慧珠、丹阳〈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二):节气的由来〉。此文经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