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痘的类型多样,气温、干湿度、心理压力、刺激性食物、睡眠不足等等,均是影响因素之一。(图片来源:药物食品安全周报)
基因决定人类的样貌,皮肤状态更是人人不同。没有青春痘、趋近平滑、健康的肌肤几乎是人人都希望拥有的皮肤状态,当皮肤发生类似困扰,该如何救治呢?食药署邀请皮肤科李晓育医师来为民众加以说明。
为什么长青春痘?从环境到压力都可能
青春痘的类型多样,无论是痤疮、面疱、粉刺、暗疮等,都是“毛囊发炎”的疾病。李晓育医师表示,每个人的肌肤状态各有不同,除了天生基因之外,环境也相当重要,包括气温起伏高低、干湿度变化、长时间曝晒阳光,甚至是心理压力、刺激性食物、睡眠不足、化粧品等,对肤质都会产生外部影响。此外,先天的荷尔蒙变化使得青少年皮肤冒痘、女性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容易导致痤疮,部分口服性药品也可能造成青春痘找上门的状况。
各种青春痘,成因各不同
青春痘的类型很多,以最常见的粉刺来说,这是当皮肤毛囊的皮脂腺活性旺盛,产生过度分泌皮脂的状况,再加上毛囊开口角化异常、毛囊阻塞,就可能形成“粉刺”问题,而粉刺又可分为“白头粉刺”(闭锁性粉刺)与“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此外,毛囊附近的痤疮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又称初油酸杆菌)过度滋生,会造成毛囊局部感染;或是毛囊与皮肤组织有发炎反应时,也会诱使青春痘产生。
李医师指出,在皮肤科临床医学上,肌肤分为油性、干性、混合型、中性、敏感型肌肤等五类,无论哪一种肤质,想要避免长青春痘,大原则就是要做到油水平衡与保持干净。在治疗上,油性肌肤可使用杜鹃花酸、A酸等治疗方式,但这种方法对于皮肤较敏感者可能过于刺激;而混合性肌肤质是综合干性与油性两种肤质,对应用药与保养也截然不同。
食药署提醒民众,若有严重的青春痘问题,最好还是请教专业医师,而且遵循医嘱、正确用药,才是“还你漂亮脸”的最佳解决之道。
治疗青春痘,认识外用药与口服药
青春痘的生成原因多,对付青春痘治疗的药品种类也相当多元,皮肤科李晓育医师说明,在治疗上,主要分成外用药与口服药两大类:
(1)外用药:常见的药品为外用抗生素、外用过氧化苯、外用A酸、外用杜鹃花酸等。以外用抗生素为例,克林达霉素是治疗青春痘普遍使用的药品,对痤疮杆菌有很好的效用。而外用过氧化苯除了对痤疮杆菌有作用外,也有溶解粉刺的效用,但副作用则可能会产生皮肤干痒、脱屑、红斑或搔痒刺激等症状,仅适合小面积患部使用。此外,外用A酸、外用杜鹃花酸同属于酸类产品,分别可能造成灼热刺痛感和光敏感、干燥等现象。
(2)内服药:常见的药品为口服抗生素、口服A酸、口服荷尔蒙药品(避孕药或抗雄性素药品)。最常见的口服抗生素主要是抑制细菌生长,降低细菌繁殖速率,常用来治疗较为严重的青春痘问题,但单一治疗容易产生抗药性,需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口服A酸使用初期数周可能有病灶恶化的现象,通常需要1-3个月才能见效,口服A酸副作用较多,比如全身性皮肤及黏膜干燥问题、视力轻微下降、肝功能异常、致畸胎等,必须依照皮肤科医师的处方使用与抽血追踪,以避免或减缓副作用的不适。最后,口服荷尔蒙药品(避孕药或抗雄性素药物),则只适合女性病患服用。
治疗青春痘的药,主要分成外用药与口服药两大类。(图片来源:药物食品安全周报)
李医师提醒,无论何种用药,都应就医后听从医嘱指示用药,切勿自行改变服药方式,才能正确治疗并达到效果。
食药署也叮咛,在日常生活中,应确实防晒、澈底清洁。此外,治疗青春痘的过程很难立即见效或缓解,根据个案状况不同,治疗时程至少4~8周,民众应该尽可能配合医嘱,耐心治疗,才能让自己远离恼人的青春痘。
(本文取自《药物食品安全周报》第949期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