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和丽君结婚一周年在复工的工地旁(图片来源:网络)
【看中国2023年11月25日讯】将来的历史学家回顾2023年,肯定会记录下这样一起标志性事件:一对在郑州生活十年的小夫妻决定回老家去。
为了住上自己的房子,亮亮和丽君这一对月薪1万的小夫妻,2021年10月首付45万、贷款102万,买了一套融创地产的房子,预计三年后的2024年9月交房。他们一度满怀憧憬,不时去看看自家的楼又多盖了一层,然而,他们等来的却是融创爆雷、楼盘停工,在讨要2万欠款被打之后,他们最终放弃了在大城市安家的梦想。
在这短短两年间,无数人都通过网上直播见证了他们的经历:从“眼中有光”,到“眼中有泪”,最终又是“脸上有伤”。这比任何宣传和数据都更活生生地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以往那种努力奋斗就能在大城市里安家的梦想,自此破灭了。
这就是为何他们的经历如此重要:没错,他们都是普通人,但正因此,才尤其让人能产生共鸣。在网上,不乏有人从他们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有人说:“他们是他们,也是你,是我。”还有人说:“今日丽君,明日诸君。”
在此之前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急骤的城市化,每年都有超过1000万人进城,然而在2022年中河南爆雷之后,楼市已牵连城市化进程明显放缓。随着许多房地产企业陷入困境,烂尾的楼盘不时冒出,外地人想在大城市定居的梦想也随之破碎。
对无数小地方的年轻人来说,这一梦想原本是他们人生理想的基石,也是他们向上流动的一个现成通道。在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前,城市居民的住宅实际上都不是自己的,一次次分房,都可能调整你家的住房,那就会搬去原来别人住的房子里。只有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城市化时代,打破户籍制度、靠自己勤劳挣钱就能在城市买房安家才能成其为可能。
客观地说,这个梦想能实现,即便在以往,靠的也早就不完全是努力奋斗了。十多年前房价还未大涨的时候,一个农村出身的年轻人只要能在城市里谋到一份像样的工作,白手起家买房确有可能。买得早的那些,如果赶上了上涨,在城里留下来了,虽然也肯定有自身努力的成分,但如今回头来看,时代的馈赠、眼光,甚至运气,恐怕也都同样重要。
早先的梦想,对后来者而言近乎都市传奇。已经很久了,单靠勤恳努力连凑上大城市的首付都难,能否扒上房价上涨的车,靠的其实是家庭资助;而上了车之后,靠的也不是勤恳努力,而是房产增值的收益。现实是:近十余年来房价的上涨幅度,单单勤恳努力赚钱是远远比不上资产投资收益的。大家工作,就是要买房投资,赚这个增值。
就此而言,这一神话早就破灭了,只是现在破灭得更为彻底;然而不管怎样,以前至少还有这样一个梦想支撑着人们去努力奋斗,但现在风险如此巨大,“在大城市安家”也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一旦房子只是房子,那这么一个水泥围起来的空间为什么能值几万元一平米?
对不同的人来说,“房子”意味着什么是迥然不同的。同样是融创的楼盘,同样是拖着不能交房,但并不影响另一些房主的生活水准,因为他们还另外有房,只要财力足够,承受得起一套新房的损失,那不交房就不交房,不大了也就是一个投资项目受挫。
相比之下,像亮亮和丽君这样的“刚需”,就不可能这样自在了,显而易见,越是刚需就越是脆弱。此时,买一套自己的房,就承载了非常多的意义。
住自己的房子才有安家的稳定感(有钱人或许不这样看),毕竟至少在现阶段,拥有产权房和户口、福利、子女受教育的权利都牵连在一起——那甚至并不只是一个“家”,还是整个生活根基。我一位朋友就自嘲说:“卖了房子后,我的户口就一直飘着,什么证明文件都开不出来。”
和发达国家对比,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拥有率(89.68%)高得惊人,接近欧洲最高水平,比美国(65%)、日本(60%)都高得多。一定要有自己的住房,这和房价上涨的浪潮,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有了房,一方面享受了资产升值,另一方面也锁定了成本,不用日后以更高的成本购入或租房。与此同时,房价的高涨,也使地方政府有了巨额的土地财政收入,由此才能制定并实施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
在这一美梦高歌猛进的年代里,可能很少人会细想过,这一点要能达成,实际上意味着一个默认的契约:城市为涌入的年轻人提供梦想实现的机会,包括自我改善机会的可获得性、努力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以及落户后就能享受到市民身份相应的福利待遇;作为交换,这些年轻人也为所在城市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劳动力价值。然而,如果这一梦想破碎,最终受伤害的不仅仅是这些年轻人自身,城市也会受牵连。
实际上,已经有人嘲讽说,亮亮和丽君这两个年轻人的遭遇,相当于“郑州市大型人才招聘广告”。虽然他们可能会被视为麻烦,但如果融创和当地相关机构负责任地推进问题的解决,这其实是一次极好的危机公关机会,可以大大改善人们对融创乃至郑州的印象,然而现在,融创拒付2万元欠款还打人,这让企业品牌和郑州的城市形象所付出的代价,都将以亿计。
不难想见,这一事件肯定会让数以万计的年轻人重新掂量一下是否要冒着风险来到这座城市。虽然郑州今年成为首个“零门槛”落户的国家中心城市,但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卡在房价、学历、工作机会等限制条件上,无法在这里留下来,不得不选择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去。仅郑州一地,这一年来就有20万人断贷,他们大多被迫面临生活的重新选择。
这也具体而微地让人看到,原有的城市化道路已经难以为继。激进的年轻一代甚至不愿意再买房被它套牢,有什么必要将自己毕生继续去换几十平米的水泥房子?要说“家”的感觉,如果房价不再上涨,或者竟然下跌,那是不是就一定买了房才有家的感觉呢?可能那时你算不算成功留在大城市,取决于你和你的子女能否享受到了当地市民同等的福利、权利和机会。
“城市化2.0”不能再只是把涌入的年轻人看作是潜在的劳动力和购房者,觊觎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钱袋子,还需要“人的城市化”,让他们真正在这里安居乐业。任何一座现代城市要向前发展,就不能一方面想着吸引年轻人来奉献自己的青春,另一面又用户口、房价等门槛将人无情地挡在外面,这种落后的城市管理思路已经与城市化方向背道而驰。
我们仍然可以想象一个新的梦想,但那必须是双向选择,也未必是“安家”,而应当是允许任何人,不论是否在城市里买房,都能不受区别对待地享有市民身份相应的权利,让人们真正感到在这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并有一份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