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主播萧彤雯。(图片来源:时报出版)
你是否曾经对于新闻报导感到不满,觉得媒体偏颇或只追求戏剧化?前主播萧彤雯在其著作《记者不是你想的那样》中提到,当记者面对一场巨大的灾难时,该怎么做才能既守护职业的尊严又确实帮助到受灾的人们。以2014年高雄气爆为例,当全国目光都集中在此,记者应该如何平衡自己的报导角度,不仅传达灾区的实际状况,还要将灾民真正的需求和感受告诉全国?萧彤雯认为,真正的新闻应该超越表面的灾情描述,而是传达出更有意义的讯息。
听广播预知需求,鸿海同理心立刻行动
当天我从高铁左营站转搭出租车时,在车上听到在地的广播电台提到灾区需要行动电源。因此我抵达气爆现场连线时,除了告诉大家我眼见所及,也把这些资讯放在我的播报里。没多久,鸿海集团就宣布提供五千颗行动电源给现场救灾指挥中心,让搜救工作更加顺利。唯有同理心,才能让我们在理性之余,保有一颗柔软的心。
新闻圈的反思,不只报导更有社会责任
踏入新闻圈二十年,我采访过国内外各种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我总是不停反思:记者做一则报导时,是否有比描述现场更重要的讯息需要传达?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这些该被传达的讯息,正是作为记者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记者不只传讯息,更要问心有无社会良知
记者绝非只是单纯的讯息传递者。从他起身采访的那一刻起,他所报导的每一则消息都背负着相当程度的社会责任。基于这样的责任感,无论走到哪,最该做的都是倾听现场的声音。每个记者都应该反问自己:“我采访这则新闻的‘重点’是什么?只是为了让观众看到这里有多悲惨吗?这种心态是正确的吗?还是我应该为这些人做点什么?”
记者有媒体大剑,助受访者是真正使命
当你了解一切报导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帮助你的受访者,尽到记者该有的社会责任时,你就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的报导里该包括些什么。我们记者手上拥有别人所没有的媒体公器,所以可以做些别人做不到的事,并能快速收到回馈。
主播台移至灾区,不只报新闻,更传递温暖
八月一号当天,我除了一早就抵达高雄做现场连线报导,稍晚更透过工程人员的协助,在不影响到气爆现场搜救的前提下,架设了主播台。当晚我们就在灾区进行壹电视晚间新闻的播报。这么做当然是为了方便掌握最新讯息,并让观众同步看到入夜后的最新搜救进度。但如此大费周章地把主播台搬到气爆现场,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让灾民觉得温暖。
与你们同在,报导不只是传声,更是连心
“我们跟你们站在一起。”“我们不嗜血也非蝗虫,不会大批过境后就鸟兽散离开。我们留在这里,倾听你们的声音,帮助你们一起复原家园。”我在每一次的报导中,都不断强调这个概念。观众有没有接受到这样的讯息?我相信是有的。因为当晚我坐在临时架设的播报台上,手机中不断涌进我个人脸书粉丝专页的讯息,有些是update最新讯息、有些是请我帮忙协寻失踪亲人,所有讯息都来自在地居民。我或许无法直接帮上忙,但至少让灾民们多一个管道,能向外界传达他们的需求。
(本文节录:《记者不是你想的那样:萧彤雯的新闻现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