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端午节,大家多联想到屈原传说或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图片来源:Pixabay)
一提及端午节,大家多联想到屈原、伍子胥等传说,或是划龙舟、吃粽子、悬挂艾草或菖蒲等习俗。那么,你可知道端午节的别称为什么这么多呢?例如:重五、重午、重午节,甚至是民众较不熟悉的冷僻名称,如:夏节、地腊、天中节、诗人节等。今天不妨来认识一下这些少见的称呼吧!
其实,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端午节一词。喔!不!应当说是“端五节”。什么意思呢?“端五节”与“端午节”有差别吗?其实,最早是称为“端五节”,但因为唐太宗生日是八月初五,大家为了避讳,特地将“五”改成了“午”。于是,世间这才开始出现了“端午节”、“重五节”之称。
接下来,再来认识端午节的其他名称吧!
一、夏节
端午节,是夏季最大的中国传统节日,因此其节俗多跟夏令相关,也跟夏至的时间间隔较近,故被称为“夏节”。
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即载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二、地腊
每年道教都有专门在修斋和祭祀先祖的“五腊”,也就是指:正月初一的“天腊”,五月初五的“地腊”,七月初七的“道德腊”,十月初一的“民岁腊”,以及十二月初八的“侯王腊”。
三、天中节
天中节又唤“朱明”、“朱门”。这主要是从阴阳术数来做出定义的。
明代《西湖游览志余‧卷四十四》载说:“端午为天中节”。
四、诗人节
诗人节应当是此文欲谈论的名称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个,而此称是一群知识份子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所创。
话说1940年的端午节正值中国、日本的战争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办一场纪念屈原的诗歌朗诵会,朗诵会上有人建议把端午节订定为诗人节。隔年,中国诗人节正式诞生。据说,当时由知名作家老舍主持,善于书法的监察院长于右任、教育部长陈立夫等人纷纷出席。后来,国民政府迁移至台湾,诗人节与端午纪念屈原等观念,亦随之抵达台湾而逐渐传播开来。
跟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消息:端午节的确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有研究者考察后证实,端午节纪念屈原一说,最晚出现于南北朝的梁朝时期。日本、朝鲜半岛等地都有在过端午节,但跟屈原的关系不大或无关系,甚至连有些台湾人都未必认为端午节是需要纪念屈原的。
对此,民俗研究者温宗翰表示,他访遍全台长辈后发现,除非是受过教育,否则几乎没有人知道屈原,而一位在台南永康的长者曾高兴告诉他说,他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但在进一步追问后才发现,这位长者的资讯竟是来自于孙子的国语课本。
粽子(图片来源:Pixabay)
最后,跟大家分享《太平广记》引述《续齐谐记》中的屈原故事:
屈原在五月初五投身汨罗江而死,楚国人得知后纷纷哀悼。以后每到这一日,民众便拿竹筒装米,扔入水中来祭奠屈原。东汉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叫区曲的人,白日里忽见一位士人,自称是三闾大夫。他告诉区曲说:“得知你要来此祭奠,甚好。但大家常年来投送的东西,都被蛟龙给偷吃去了。今日如果还有东西要赠送的话,可以将楝树叶塞入其中,再以彩线缠裹,这两样物件是蛟龙最忌惮的!”区曲按照这位士人所言去做了。
今天,世人在五月初五制作粽子时,还会包上楝树叶,并缠上五色线,这均属汨罗河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