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基因编辑农作物获得官方批准。(图片来源:JJ Gouin/Adobe Stock)
【看中国2023年5月7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显示,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中国近几个月来“退林还耕”等运动,似乎在响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目标,并且中国首个基因编辑农作物获得官方批准。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网站5月3日发布《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RFC)指出,相关数据显示,受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的驱动,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和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
报告显示,在2022年,5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58亿人受到严重粮食危机影响,高于2021年的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3亿人受到严重粮食危机影响的数据。全球经历严重粮食不安全并需要紧急粮食、营养和生计援助的人数在2022年连续第四年增加,超过2.5亿人面临严重饥饿,7个国家的人口处于饥饿边缘。这是该年度报告发布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数值。
报告还提到,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极端天气事件等日益交织叠加并相互影响,将继续对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带来螺旋式上升的负面影响,没有迹象表明这些因素将在2023年缓解。
而北京当局多次强调,抓紧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应。官方媒体多次宣传要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随后,中国农管出现了,“退林还耕”、“稳粮保供”等运动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愈演愈烈:曾经退耕还林了20年前茂密的林地一时间,又变成了耕地,不分树种和树龄一律铲除;各地都出现侵犯农民权利的事件,一时间怨声载道。
自由亚洲电台网站5月5日的文章提出质疑:“‘退林还耕’不惜一切代价保粮食生产,习近平在下一步什么大棋”?文章认为,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粮食成为贸易战博弈的其中一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和俄乌战争加剧,冲击全球粮食供应链,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安全再次摆到中国高层的议事日程上来。
今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
从历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来看,在2020年仅2次提及粮食安全、2021年提及4次,2022年提及5次,而2023年的文件6次提及粮食安全。这表明中国粮食危机更加紧迫。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前多次表态,要重视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去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还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
但是,在专家看来,该计划存在问题。
据官媒《新京报》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谷子糜子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说,“我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不高。同时,我国依然是粮食进口大国,2021年进口的粮食超过1.6亿吨,”未来对粮食的需求也会相应提升,粮食安全仍然应该警钟长鸣。
此外,“主产区、主粮作物产量也在不断接近极限”。刁现民说,“比如土地利用,我国华北、东北等主产区,土地长期超负荷利用,继续增产确实比较困难。再如作物,大宗作物的利用和开发,不论是育种还是栽培技术,都已经处在极高的水平。”
虽然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官媒历年都声称粮食“丰收”,总产量一直在“增加”,但是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每的粮食净进口(进口减去出口)都在上亿吨,而且数量逐年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批准了首个基因编辑农作物--一种基因编辑大豆。
据路透社5月4日报道,由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油酸大豆,有两个基因被编辑后改变。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的一份文件,该基因编辑大豆已获五年的许可。
基因编辑技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地区受到更宽松的监管。
“许可的批准对舜丰团队来说是一剂强心针,”该公司在给路透社的一份声明中表示。
舜丰声称,其是中国第一家寻求将基因编辑作物商业化的公司。公司代表表示,该公司目前正在研究大约20种其它基因编辑作物,包括高产水稻、小麦和玉米、抗除草剂水稻和大豆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生菜。
路透社认为,基因编辑农作物获得批准之际,国际贸易紧张局势、不稳定的天气和主要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的战争,加剧了北京当局对粮食的担忧。
并且,中国官方也在推广转基因作物,今年开始对转基因玉米进行大规模试验。鉴于监管过程中的步骤较少,预计基因编辑农作物进入市场的速度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