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春暖花开,大地一片气清景明的现象。(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春分之后。此时春暖花开,大地一片气清景明的现象,万物显得特别清洁明净,所以称为“清明”。清明与冷食扫墓的寒食接近,所以后来二者渐渐结合,成了现今的清明节。
清明是节日 也是节气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扫墓祭祖的节日,更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与节日并称的节气。清明节气是根据气温、物候方面来划分的,有指导农事的作用;清明节则融合了古代祭祖、寒食等内容,旨在慎终追远,表达孝道。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原本只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的大好时机。后来,由于清明节气与寒食的日子相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气就合而为一了。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了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即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物。
诗词里的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今有不少文人墨客挥洒笔尖,将清明节的景致描绘得淋淋尽致,其中蕴藏着对已故亲人的哀思,那么,关于清明节的著名诗句有哪些呢?
最著名的清明诗歌当属杜牧的这首〈清明)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杏花微雨,行人神情凄迷,在这追思故人的日子里,借酒浇愁,以解思念。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则如是描述:“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小楼、春雨、杏花,陆游眼中的清明充满诗意,在客栈中享受悠闲,在窗边聆听雨滴的声音,将对故人的思念化作内心淡淡的惆怅。
宋代杨万里的〈寒食上冢〉则用一个“愁”字表达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诗人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看到野草一夜之间又随风生长出来,于是感慨万千。
清明习俗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还有冷食、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节日中既有祭祖的悲伤,又有踏青的欢乐,在思念故人的同时,也感受百花繁盛、绿意盎然的美好!
扫墓祭祖:民间清明节扫墓祭祖主要有两种仪式,一是“培墓”;一是“挂纸”(闽南语)。“培墓”又叫上坟、祭扫,包含修墓培土和祭拜;“挂纸”又叫“压纸”,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到了清明节,凡是墓头有墓纸的,就表示这座坟有子孙来祭扫过了。
冷食春蔬:古代的寒食节是禁火不举炊的,南朝时吃甜大麦粥、杏仁酪和春日生疏。现今在有些地方兴吃“润饼”,也带有吃春日生蔬的遗风。“润饼”也叫春卷,通常会以薄面饼皮包春蔬和蛋皮丝、豆干丝、肉丝等,接着再洒上糖粉和花生粉调味。
踏青春游: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到处呈现生机蓬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加上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于是人们便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了。
荡秋千:荡荡秋千十分有趣,广受人们喜爱。寒食、清明节时玩秋千的游戏,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据传,荡秋千起源于北方民族,后来传入中原,成了女孩们非常喜爱的游戏。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清明节这天,有些人会把风筝放上天空,剪断牵线,任凭清风将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消灾祛病,同时给自己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