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捧砚催题卷 红袖添香伴读书——中国香文化(图)

作者:美慧 发表:2023-03-31 1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端午节香包
香囊多用丝绸等布料缝制成,再用五彩丝线绣出包含美好寓意的图样,囊中再装入香料。(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与魅力:“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象征了文化中的一种超越的境界;“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代表的则是一种高贵、雅致的生活品味。

古人用香,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文学和医学等内涵,成就出一种独特的香文化。

熏燃之香

古人认为,内在的洁净与外在的整洁同样重要且相关,而熏香能够祛除污秽、颐养精神,故受到喜欢。

香大多产于西域诸国,当时宫中使用的香料都是通过西域诸国的朝贡得来的。

在汉代,用香熏烤衣被是宫中的定制,并且有专门的曝衣楼用来香熏烤衣被,熏过的衣服穿在身上,有满满的香味。有些人甚至还会在床帐中或被衾中燃香,以达到衾褥间始终香氲四弥的效果。

佩戴之香

香还能够佩戴,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香囊,也叫香包、佩帷、容臭。香囊多用丝绸等布料缝制成,再用五彩丝线绣出包含美好寓意的图样,囊中再装入香料,是古人的随身必备饰品。

佩戴香囊不仅可让自身充满香气,也是一种礼貌的行为。自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少年拜见长辈时,先要漱口、洗手,整理发髻和衣襟,还要系挂香囊,以示庄重礼貌。

另外,古人也发展了使用几种药物做成的“避瘟香囊”,让人佩挂在胸前,随时嗅到它的香味,以至于可以将瘟疫的病毒屏挡于人体之外,这与现代坊间所流行的“芳香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香熏文学

屈原是把香引入文学殿堂的第一人。他的作品中,处处都能见到这些香草的踪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等,他用香草来代表自身的修养与品质,对他而言,这些芳草不仅仅是他的理想与追求,更是一种灵魂的救赎与心灵的归宿。

到了唐、宋时期,这种香气散发出的是一种缠绵悱恻的意蕴。苏东坡的〈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薰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沉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这首词里的“翻香”将惜香、怜香的爱意翻转了出来。

早在南朝,文人谢惠连载《雪赋》中就曾说到:“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薰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这一幅雪夜暖帐、佳人熏香的画面,与“红袖添香伴读书”的雅致同样充满了令人欣羡的浪漫与温馨。

来源:看中国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