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取暖设备发达,但古人没有现代化的器具和物品,冬天该怎么取暖?(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天气越来越冷,暖气、羽绒服、靴子……各种御寒器具和物品纷纷出笼。那么,古人没有现代化的器具和物品,冬天该怎么取暖?古代建筑又有哪些取暖措施呢?
壁炉
壁炉在秦朝时就出现了,主要是以燃烧木炭来御寒,并将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炉口前有灰坑,炉的左侧还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
火炕
火炕是在地下挖一个小坑,再用石头在房内砌上烟道,上面铺上平整的板石即成。火炕中燃烧木材或煤,对火炕炕面进行加热,燃烧后的烟气通过烟道由烟囱排出。
火炕的优点是保温效果好,在东北,谁家来客人了,总是让到热炕上,因为暖暖的热气总能让人身心舒泰。
火地
火地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的地下火道,在地面下砌烟道,烘热地面,增加室内的温度。
紫禁城的很多宫殿下都设有火道和固定的生火地点,火道布满整座宫殿的地下。热量由下至上进行传播,使室内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恒温状态,让人在严寒的冬天里不至于受冻。
火墙
火墙又叫做夹墙,这种取暖方式很早就出现了,它与北方流行的火炕的原理相似。
火墙就是把房屋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火道尽头有气孔,能排出烟气。火墙可说是北方暖气的雏形,现今在南方的一些民居里依然还在使用。
熏炉
熏炉是由盆和笼两个部分组成的,即里面是炭盆,外面是罩子的一个容器。熏炉有大有小,大的可达一米,装上炭火之后,能让房间充分受热。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螘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的红泥小火炉指的便是熏炉。
手炉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因为可以捧在手上,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所以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据传,手炉的起源和隋炀帝有关。有一次,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时,因天气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炀帝称之为手炉。这种暖手用的手炉之后便渐渐地流传到官宦和百姓之家了。
足炉
宋朝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足炉。足炉比手炉大一些,是由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主要用来焐脚,既可以随身携带,也可放入被窝中。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其中的“脚婆”指的就是足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