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巧于隐喻,以一座朽坏难修的大宅比喻当政者行将崩溃的政治局面。(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编者按】刘基(刘伯温),是大明朝的开国军师,也是一流的预言家。除此之外,他还是讲寓言的高手,其著作《郁离子》讲述了近180篇寓言故事。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成盛世文明之治”,意谓天下后世若能采用书中的主张,必能使国家达到昌盛文明的境地。《郁离子》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构思精巧,意蕴深刻,令人耳目一新。现在给大家分享《郁离子》中一则名为《鲁般》的故事,列述于下:
鲁般
郁离子来到集市上,看见一座破旧败落的宅子,就哭了起来。哭声如此悲恸,令旁人也觉得心酸。有人问他:“这破宅子还可以修补吗?”
郁离子回答说:“如果有鲁般(又称鲁班),王尔(另作王茧,鲁班的徒弟)那样的能工巧匠是可以修好的。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工匠了,我们还能和谁去商量,修缮这座房子呢?
我听说房屋坏了,但如果房子的正梁还没有变形,那房子还是可以修复的。可如今这座房子的大梁都腐朽断折了,用手一碰,它就会全部垮塌,已经到了不可触动地步,还不如暂且让它维持原状,那些屋脊上还没朽烂的方木椽子还能有所倚附,勉强支撑一下,以等待能够修理的工匠到来。
如果现在一动,那座房子就会彻底被摧毁了,人家必会将房子倒塌的责任都归咎于修缮者身上,承担不起啊!
况且修理房屋一定要更换新的材料,剔除所有被蛀虫腐蚀的部分,而那些外表完好但里面已经溃烂的木料,全部都要废除。不能捆起椽子当楹柱使用,也不能砍了柱子当椽子用。
选取材料时,只求质地精良的,而不管它的产地。枫、楠、松、桥、槠、柞、檀等树木,无所不取。大的材料用做栋梁,小的材料用做小木桩和斗拱,弯曲的做柱上的横木,直的做成楹柱,长的做成屋椽,短的做成梁上的短柱,只要不是空心并且潮湿腐烂的木材,都有可用之处。
如今医巫闾山(位于中国辽宁)上的大树都被砍光了,建造房屋的圆规、方矩的大小尺寸没有固定的标准,工匠失去他们的尺度(标准),同样是使用斧、锯、刀、凿这些工具,工匠却不知如何裁截木料,甚至把桂、樟、柟、栌等上好的木材,劈成柴火来用,这样即便有鲁般、王尔这样的巧匠,也难以施展他们的技巧,更何况现在没有他们这样的人呢?看到这种情形,叫我怎能不感到哀伤呢?”
工匠们必须善于识材、合理用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刘伯温在《鲁般》一文中,巧于隐喻,以一座朽坏难修的大宅比喻当政者行将崩溃的政治局面,那摇摇欲坠的“坏宅”,正是统治者即将垮台的写照。 他以修宅一事告诫后世,当国家权力阶层腐朽时,若不去邪扶正,终究是治不了根本。
国无栋梁,大宅将倾。 要使房屋坚固,用才需具匠心。 刘伯温以“大宅”比喻国家,以木材喻人才,提出用贤使能要据其才之大小,量才使用。 当国家处于人才凋敝、即将崩溃的困局,当政者不但没有选拔人才的标准,甚至残害人才,同时“大宅”内部又出现了“蛀虫”,不断地啃噬“木料”,如此即便有能人也无法挽救,最终就只能坐等灭亡了。
附《郁离子‧鲁般》原文:
郁离子之市,见坏宅而哭之恸。或曰:“是犹可葺与?”
郁离子曰:“有鲁般、王尔则可也,而今亡矣夫,谁与谋之?吾闻宅坏而栋不挠者可葺,今其栋与梁皆朽且折矣,举之则覆,不可触已,不如姑仍之,则甍桷之未解者犹有所附,以待能者。
苟振而摧之,将归咎于葺者,弗可当也。况葺宅必新其材,间其蠹腐,其外完而中溃者悉屏之,不束椽以为楹,不斲柱以为椽。
其取材也,惟其良,不问其所产。枫、柟、松、栝、杉、槠、柞、檀无所不收,大者为栋为梁,小者为杙为栭,曲者为枅,直者为楹,长者为榱,短者为棁,非空中而液身者,无所不用。
今医闾之大木竭矣,规矩无恒,工失其度,斧锯刀凿,不知所裁,桂、樟、柟、栌,剪为樵薪,虽有鲁般、王尔不能辄施其巧,而况于无之乎?吾何为而不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