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中国丝织艺术品中的精华(图)

作者:戴东尼 发表:2022-06-25 11: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缂丝群仙祝寿。
缂丝群仙祝寿。(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缂丝,亦称“刻丝”,是中国丝织艺术品中的精华,主要产地为苏州。缂丝在织造时,各色纬丝(竖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横丝)交织,故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被称为“通经断纬”,给人以雕琢缕刻的效果。而一般刺绣和织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经线和纬线都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缂丝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来形容缂丝作品之珍贵。自宋代以来,缂丝作品多仿制古代名画,技艺精湛,尤其是大幅的缂丝画,品格高雅,具足富贵之气,多为宫廷所珍藏,故而贵比金玉。缂丝之贵还在于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巧工而成,“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高的书画艺术修养。

唐代的缂丝多为丝带等实用品,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装饰性。

北宋的缂丝基本上继承了唐代的缂丝技法,但花纹比唐代更精细富丽,更加赋予立体感和装饰性。北宋的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南宋是中国缂丝艺术发展史上的巅峰,大都摹缂唐、宋名画家书画,风格日趋写实,纹理均匀,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明代张应文所著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著作《清秘藏》评价说:“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南宋的缂丝工艺师有的能根据不同的物像,选用适宜的丝线,把原作摹缂得唯妙唯肖,宛若天成,极为精巧,其肌理质感之美,有时更胜于原作。”

元代缂丝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具有简练豪放、古拙苍劲和浑朴写实的特点。元代缂丝作品多盛行制作与佛教有关的挂轴,多采用金彩,独具时代特色。

明代缂丝颇具精丽艳逸之风,与宋代缂丝的典雅庄重之韵,可谓各有千秋。明代缂丝有的加织金线或孔雀羽线。缂孔雀羽线的工艺是将孔雀翎毛上的羽绒—根一根的与丝绒拈合而成,如此织出来的花纹金翠耀眼,几不褪色。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即采用了孔雀羽来缂织龙纹,使龙袍更显华贵。

清代缂丝生产的数量之多前所未有,除有大量实用品外,还有大量以佛像、书画和诗文等为题材的上等制品。其中以乾隆时期的缂丝最为丰富和精美,用丝细匀、精巧牢固、紧密整齐、题材丰富,多为精品之作,有的整幅画面使用色丝多达30余种,构图饱满,画面精美,是缂丝艺术中的无价之宝。

清 缂丝八仙 (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故宫博物院)
清 缂丝八仙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缂丝的织造工具是一台木制缂丝机,包括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织造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等图案,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的图案,不停的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必穿过整个幅面,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其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