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要划龙舟、吃粽子?(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粽叶飘香,龙舟竞渡,人们都会想起峨冠博带、行吟在汨罗江畔的屈原。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是忧国忧民的浪漫诗人。
屈原,生活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悲愤万分。他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又把屈原放逐到更偏远的南方。
屈原在仕途上不得志,流放期间,以诗抒怀,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名篇。这些诗作文字华丽,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如其代表作《离骚》,全诗共373行,2400多字。
后人称屈原的作品为“楚辞”。他在诗中用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夸张大胆的笔法,传达悲愤及忧国忧民之心。很多的名句传扬至今,如: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等。
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是忧国忧民的浪漫诗人。
屈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离骚》中创造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新风格。用香草比喻品格,用美人比喻身为人臣的身份。
他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是埋怨楚怀王偏听小人的谗言,不信任屈原的一番良苦用心。但他又不愿抛弃处境越来越危险的怀王,“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眼看就可以离开混乱的楚国,前往平安的乐土,却在最后一回眸间,感到悲伤和犹豫。
屈原在《离骚》中,流露对于楚国和楚怀王难以割舍的感情。当时楚国只是危险,却还没有亡国,等到他写《哀郢》时,楚怀王已经在秦国的羁留中死去,继位的楚顷襄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没多久秦国大将白起就率军攻陷了楚国都城郢。屈原忧虑国家的危亡、忧心百姓的颠沛:“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他说: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公元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屈原面对国破之难,忧心如焚,在失望和痛苦中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他的《怀沙》一辞可说是绝笔: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他说,浩瀚缥缈的江河让他感到孤独和绝望,虽然世界混浊,没人理解,但还有死亡可以安慰自己。
屈原徘徊江畔,行吟作别,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62岁,正是黄历5月初5。
据说老百姓听到噩耗后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身,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汨罗江中,投下很多粽子。他们相信让鱼虾吃饱了粽子之后,鱼虾就不会去伤害屈原尸体了。
虽然屈原之死无法改变楚国的历史,但他的“以死明志”以及对国家的坚贞忠诚,千古传唱。
这种祭祀活动就这样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后人在每年黄历5月5日这一天举办划龙舟,以象征寻觅屈原,此外还要吃粽子。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