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出现新注册的公司,却立即就能承接政府交予的检测任务。(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5月17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在中国成为趋势,一线城市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百亿,不断出现新注册的公司,却立即就能承接政府交予的检测任务,分析人士对此进行了解读。
在中国,核酸检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阳性结果,小到一位百姓、一个家庭、一栋住宅楼被隔离,大到一座工厂、一个地区停工停产,甚至于一座城市因此而封闭。
野村证券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至5月10日,中国有41个城市处于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封锁之下,影响了近3亿人,估计这些城市约占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30%。
疫情在中国反复出现,在北京当局严厉的“清零”防疫政策之下,核酸检测人数、频率和次数都在持续增长。在核酸检测领域,市场迅速扩大。数据显示,2021年新增医学检验相关机构437家,年增幅高达25.1%,为历年最高。截至2022年5月11日,今年中国已成立医学检验相关机构220家。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发生疫情以来,中国已累计进行核酸检测92.14亿人次。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开展核酸检测的医疗卫生机构达1.25万家,从事核酸检测的技术人员达14.47万人。
仅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下同),并将随着核酸检测常态化急速增长。
一般来说,做核酸检测的公司,需要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从注册资本应该可见一斑。根据官方公布的合格第三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机构名单,仍以四个一线城市为例,大部分公司注册资本多在千万以上,也有很少的,例如,广州浩宇医学检验实验室,仅10万元。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公司注册资本多在千万以上,实缴资本与注册资本还是有明显差距。例如,在北京官方公布的58家检测机构中,实缴资本最低值为0(零)元,是量化(北京)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北京方圆平安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
参保人数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企业的人员规模情况。据《第一财经》调查,各个检测机构企业的参保人数差别很大,多则数千人,少则零人。
庞大的核酸检测市场刺激新的检测公司快速成立并跑步入场,继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曝出“假阳性”传闻后,北京一家新近成立的核酸检测公司也引起了众人质疑。
北京朝安医学检验所是刚刚注册不久的公司,工商注册数据显示,该公司注册时间是2022年4月26日,仅仅只有2名股东3位所谓的高管。在北京市朝阳区宣布提升管控措施的第二天才成立的,随后就承担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任务了。
舆论质疑:这种新成立的公司,就能承接大规模核酸的任务,走的是绿色审批通道吗?如果一个没有业务资质的公司,是怎么加入到卫健委的名单里的呢?公司的检验资质值得信赖吗?公司从什么渠道获得业务?从事核酸检测这样的业务难道不应由国家卫健部门颁发相关的资质吗?承接政府防疫的核酸检测项目难道不应通过政府采购招标并进行公示吗?
《看中国》特约评论员唐新元撰文《中共要求常态化核酸检测 谁在赚钱?》分析认为,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将与常态化核酸检测紧紧捆绑在一起。
文章强调,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项目的采购方往往是政府机关,根据中共《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政府采购不一定要公开招标,只有项目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的,才会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简单来说,这种小规模的利益,可以直接暗箱操作,分给众多的小饕们,很快就可以完成利益分配,外界根本无从知晓。当然,还有更多的利益,只要化整为零就可以让参与方赚得盆满钵满。
唐新元指出,中共只是明知而故意为之,在以应急为名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驯化运动,让百姓的异议销声匿迹,在颤抖中跪服。也是一场清党运动,让不听话的地方官丢掉乌纱帽,让心怀鬼胎的政治派系噤若寒蝉。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利益。
东吴证券研究团队发布研究报告认为,如果未来中国所有的一线和二线城市(2021年人口为5.05亿)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则每个月常态化核酸的费用上限为1212亿元,约合1.45万亿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