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不讨好你”的人。(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你的身边有些人,有话就话,直来直去,永远都“不讨好你”。其实,那个不会“讨好”你的人,才是真正帮你的人,是靠谱的人。
一、不讨好 是“尊重规则”
商代末年,周武王带着士兵攻打商纣王,已经到了殷都的郊外了。关键时候,周武王的袜带忽然脱落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还有可能被绊倒。
当时,他的身边有五个将士,但是没有人帮忙系上带子,而是周武王放下手里的武器,把袜带系好。
将士们说:“我们是来辅佐君王讨伐商纣王的,而不是来帮武王个人的。”
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公私分明,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孔子的点赞:“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
有道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不管在职场,还是在社交场合,都有对应的规则,只是很多人为了取悦某个人,连规则也不管了。
如果你身边的人,不愿意讨好你,多半是用制度来管束情感和语言、行动等,规矩守住了,关系才不会乱,做人才不会越位。
二、不讨好 是“敢于直言”
春秋时,吴国的君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大臣伍子胥说:“不行的,齐国离我们太远,并且齐国的言语、风俗习惯等,和吴国差距很大,就算占有了一些土地,当地的百姓也不会服从管理。我们只能往南方发展,和越国竞争。”
夫差不听劝告,带领大军往北出发,在艾陵和齐军交战,并取得了胜利。
夫差还来不及开庆功会,越国就乘虚攻入吴国的都城,加害了太子。夫差匆匆忙忙往回赶,稳定了局面,但是没过几年,越王勾践就彻底打败吴国。
祸患还没有来,就有人直接警醒你,说明是“肺腑之言”。而你不听,就是放任了祸患。
我们常说:“有话直说。”可是有人说了“直话”,就会令人不舒服,因为话带“锋芒”。
人们都喜欢听“祝您成功、一帆风顺”之类的话,而那个分析“不成功”之因的人,才可贵。
三、不讨好 是“独来独往”
孔子带着弟子外出的时候,遇到一个近百岁的老人林类,很穷,却很快乐。
孔子的学生子贡上前询问:“你都一把年纪了,又没有老婆孩子,开心啥呢?”
林类说:“我啊,无妻无儿,加上‘死’就在前方,哪能不快乐。”
孔子感慨道:“吾知其可与言,果然。”
一个人踽踽独行,看起来很孤单,其实内心很丰富,做事有自己的想法和章法,而不被外界约束。
这样的人,习惯了“旁观者清”的做人方式,对于身边的事情,可以看透,但不会说出来。你要做什么,对方不提建议,不反对也不支持。你做错了什么,对方也不批评,不责备。似乎,对方的一言一行,都和你无关。
如果你向对方讨教,就会知道自己的缺点,也会得到很多的建议。
因此,我们要学会“不耻下问”,主动向别人征集“难听的话”,接受批评的意见,听到不同的声音,从而让自己变得完美。
阿谀奉承定有目的。(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而讨好 往往是另有所图
《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秦穆公为了向西北边拓宽土地,就拿出美酒、美食给当地的戎王,还安排了美女在戎王面前跳舞、唱歌、弹琴。戎王非常享乐,失去了防备意识。最后在睡梦中,被活捉了。
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阿谀奉承必定有其目的,会带来祸害。
这个世上,并没有人会莫名其妙地讨好你,不是贪图利益而来的,就是想拉你下水。
一个单位里,互相吹捧,就会变成“一言堂”,朝着错误的方向去,也没有人知道。
结语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对事都有不同的看法,只是隐忍不说而已。
贤明人会容纳“不同”,维系“不讨好”的关系,高看“不讨好”的人。
人与人之间相处,带着一点点锋芒,就可以在关键时候的保持“清醒”。
从今往后,不管和谁交往,都“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