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误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图)
现代人逐渐遗忘“百善孝为先”这个大道理。图为子路《百里负米》。(图片来源:Thyj/维基百科)
中秋佳节,正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你今年过中秋时,是否有回家陪伴父母呢?其实,现在不少人除了在过节期间去问候父母外,平日宁可自己看着手机,也不愿意和父母通话、多问候几句。难怪有人说:“什么地方最体现孝顺?”答曰:“朋友圈”。“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句老话,也已经越来越被人淡忘了。
这是现代人的自嘲,也是真实写照:时常在朋友圈中给老人点个赞,过年过节过生日给老人发句问候,快递点礼物,偶尔陪父母出去吃饭、旅游,也要在朋友圈中晒一下。而真正陪伴老人的时间却很少,养老已经成为家庭与社会不愿意面对的沉重话题。
其实,对父母亲的孝顺是为人的基本品德。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理,孝是为人之本,没有这个孝,其它道德都是空谈。古代有许多孝德故事,现在的人与之相比,恐怕不及万分之一。
正解“天仙配”
“牛郎织女”被现代人描述成浪漫的爱情故事,其实它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董永是汉朝时青州千乘人,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他经常帮人做工谋生。农活忙时,他就把体弱多病的父亲抬上一个窄小的独轮车,车上还放了水杯饭盒,然后把车推到田头树荫下,这样他一边耕种,一边照看车里的父亲。
父亲故去,董永无钱安葬,于是就把自己卖了,想换点丧葬钱。买他为奴的主人看到董永憨实重孝义,就送给了他一万块钱,并没想让他偿还。
董永的孝顺在当时很出名,在山东嘉祥武氏祠后墙上有一幅东汉时期的画像,描述的就是“董永轳车载父”。历经千年,这幅石上的画像已经模糊不清,但还能看出大意。1821年,冯云鹏《金石索》中的复原图就极为清晰。明朝仇英绘《二十四孝》,其中之一就是《董永卖身葬父》,目前这幅画珍藏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可见,董永其人及孝行真实存在。
为父亲守孝三年后,董永就去找主人,想为他干活,偿还那一万块钱。途中遇到一位美丽贤淑的女子,非要与董永成亲。董永便带妻子一同赶往主人家,主人说:“你妻子要能给我纺织一千匹细绢,就抵偿了我给你的钱,你们夫妻就可以回家了。”
女子白天不做活,晚上旁人都休息了,她才开始纺线。但见她飞梭穿织,双经双纬,转眼就织成纹理图案都非常漂亮的上好丝绢,且熠熠生辉。主人和董永都大为惊奇。
董永孝而有德,感天动地,才有神助的果报。秉神旨下凡,仙女助董永还债,不违世间常理,夜间暗展神通。而且缘份一尽,姻缘即了。不动凡心的仙女,白日飞升而去,此乃人神共处的千古佳话。
而中共却根据政治需要新编《天仙配》,将原本奉旨下凡的仙女说成私自下凡,主动焚契并赠送董永银两的傅员外成了百般刁难的恶霸。面目全非的《天仙配》被加入阶级斗争、阶级仇恨因素,沦为当权者操纵的工具,却成为红遍海内外的艺术影片。
孝德能感天动地
董永“卖身葬父”是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一则。相传元朝一位文官编辑收集到从尧舜至宋朝口语相传和野史记载的经典孝道故事,汇集成册。因每篇故事都以五言绝句吟咏,琅琅上口,自明清以来就成为私塾里的课外读物,一方面让童蒙多识字,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孝道”。
其中有一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涤亲溺器”:“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据传,黄庭坚从小就是出名的大孝子,幼时就为母亲洗涤溺器,后来做了大官,还是坚持自己亲手洗刷。其孝行美德,感化一方。
“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期的郯子,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郯子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后来,郯子做了郯国的国君,所治理的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被保持了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
“二十四孝”中还有多个类似董永“孝感天地”的故事。如“哭竹生笋”讲的是晋代孟宗,母亲生病,冬天要吃竹笋。孟宗没有办法,在树林中抱竹而泣,感动神灵,突然地裂,冒出笋茎,母亲吃后病愈。
“卧冰求鲤”讲的是晋代王祥为继母在天寒冰冻时卧冰求鱼,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芦衣顺母”讲的是闵损被继母虐待,继母给自己两个孩子的棉衣是棉花做的,给他的则芦花做的,被父亲发现后要把继母赶走。闵损却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继母听后很感动,从此悔改。
《集福消灾之道》一书中也记载了许多孝德故事,如崔沔孝顺瞎母得福报。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双眼失明,他就到处求医,结果无效。于是他就守在母亲身边,侍奉母亲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连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脱下来,以便随时起身侍奉。
每当遇到了佳节,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着母亲外出郊游,或走亲访友,和人们有说有笑,使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后来,母亲过世了,崔沔善待哥哥姐姐,就跟爱母亲一样,以安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后来崔沔的官做到了中书侍郎,他的儿子崔佑甫则成为贤明的宰相。
回顾几千年来中华灿烂的文明、辉煌的历史,那些辉煌的基础,正是我们祖先所奉行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如“仁、义、礼、智、信”、忠诚、孝道、友爱等等。
中共篡政之后发动文革,“破四旧”、批孔子,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打破,灌输“假恶斗”的党文化,变异人性,甚至让人善恶不分。有“五毛”在网上将孝顺批为“愚忠”,认为是封建糟粕,而不是人的基本德行。很多没有经过传统文化薰陶的年轻一代,也是养儿之后才知父母恩。而很多青少年在父母的蜜罐中长大,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性格叛逆,漠视亲情,令父母寒心。
社会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怎样才能够让人找回良知?这是现在人类理当深思的重要大事!
(文章原标题为:〈中秋说“孝”〉。此文经过删减)
责任编辑:衍淡 来源:明慧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 像渐冻症般走向死亡 根由不在习近平个人(图)
- 凤眼果(组图)
- 如何面对孤独?夏目漱石给出心灵良药(图)
- 穿越时空 焦孟不离 杨六郎智收猛将(组图)
- 【贯明专栏】金针花飘香在花莲六十石山(组图)
- 从星星初心到爱的回归 永远的《小王子》(组图)

- 叶家接管恒大? 曾庆红遭习近平“闷棍”(图)
- 江泽民亲戚的大管家被抓 预示新一轮“打虎”风暴?(图)
- 权斗白热化 深层政府谋反习近平(图)
- 习近平或以大清洗为二十大鸣锣开道 “大老虎”们面临末日(图)
- 200名共军进入印度领土斗殴 被鼻青脸肿(图)
- “长津湖战役”最后发生了什么?(组图)
- 中国楼市至暗时刻 地方政府财政支柱倒塌(图)
- 中共“疯”了 微信上一句玩笑成为罪证(图)
- 中共肺炎(又称武汉肺炎)
- 拜登
- 病毒
- COVID-19
- 疫苗
- 川普
- 特朗普
- 国安法
- 贸易战
- 习近平
- 华为
- 台铁
- 三峡大坝
- 新疆棉
- 长江
- 洪水
- 袁弓夷
- 港版国安法
- 汉光演习
- 国民党
- 退党
- 弗洛伊德
- BLM
- 中共
- 阎丽梦
- 金正恩
- 王岐山
- 赖清德
- 孟晚舟
- 关税
- 边境墙
- 彭斯
- 美国
- 贸易谈判
- 刘鹤
- 王沪宁
- 江泽民
- 崔永元
- 中南海
- 内幕
- 中共
- 反送中
- 贪官
- 情妇
- 腐败
- 反腐
- 打虎
- 官场
- 看中国
- 一国两制
- 法广
- 社交媒体
- 往事微痕
- 出卖国土
- FB
- 六四
- 朝鲜
- 加拿大
- 脱欧
- 央行
- 债务
- 杠杆
- 美元
- 货币
- 人民币
- 欧元
- 日元
- 港币
- 房地产
- 楼市
- 财政
- 财富
- 中产
- 海参崴
- 台湾
- 蔡英文
- 北京
- 刘强东
- 大妈
- 房价
- 疫苗
- 非洲猪瘟
- 大陆
- P2P
- 雾霾
- 基因编辑
- 防火墙
- 维权
- 709律师
- 上访
- 法轮功
- 网络审查
- 活摘器官
- 江东六十四屯
- 唐努乌梁海
- 长白山
- 白龙尾岛
- 江心坡
- SARS
- 新疆劳改营
- 言论自由
- 女主播
- 央视
- 华人
- 移民
- 华人
- 留学
- 海关
- 遣返
- 签证
- 回国
- 入籍
- 绿卡
- 民生
- 海外
- 加拿大
- 澳洲
- 民国
- 桂军
- 抗战
- 孙中山
- 蒋介石
- 宋美龄
- 邓小平
- 林彪
- 刘少奇
- 中共
- 皇帝
- 诸葛亮
- 易经
- 幽默人生
- 智慧
- 感悟
- 手机
- 预言
- 奇闻
- UFO
- 外星人
- 寿命
- 文革
- 养生
- 紫凤
- 贯明
- 李道真
- 轶飞
- 李云飞
- 云中君
- 辛思
- 夏闻
- 时代漫谈
- 沧海
- 东方纵横
- 唐柏桥
- 王尚一
- 江枫
- 黄清
- 李唐风
- 园丁
- 今涛拍暗
- 李青城
- 秦就石
- 中经研
- 秦天靖
- 江浩
- 李子壬
- 马新宇
- 马来启
- 紫君
- 秦山
- 陈破空
- 戴东尼
- 曹长青
- 邢仁涛
- 瑜正
- 简易
- 肖川
- 伍凡
- 顾言
- 归瑜
- 乙欣
- 陈泱潮
- 徐沛
- 邓正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