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的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不孝子和不肖子都是对后代子孙不好的评价,都是贬低性的称谓,这两个词语在很多时候会被混用,当成同一个意思,大概就是指孩子不孝顺。但是两者真的是一样吗?都有什么区别呢?
先说不孝子。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就是孝顺父母,孝敬长辈。
古人把孝作为评判一个人品行的基础。在家对父母恭敬顺从,逢年过节行跪拜之礼,礼教严格的家庭每天要给父母请安。在外则要经常书信往来以报平安。
在汉代以前,寒门子弟要想入仕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是察举制,也叫举孝廉。这里的孝就是孝敬,廉是才能。孝代表个人品德,廉代表个人才干,把孝放在廉前面,意思是德重于才。孝廉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创设,由董仲舒提议。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也是按儒家的价值观设立人才选拔制度。儒家最讲礼仪、讲道德,在儒家看来,孝是最基本的道德。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到民间查访,看看谁家的孩子有孝行,谁家的孩子名声好,就擢拔谁做官。一个人要是不孝,不可能入仕。
汉代通过这种人才选拔方式宣传推广儒学,也使孝道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渐渐使其成为社会基本规范,并流传至今。
孝道最基本的有四条:一是恭敬顺从,不忤逆;二是赡养,在父母年老时经济上扶助;三是成家立业,延续后代;四是父母亡故后,在家丁忧。
丁忧要求子女无论在何处,得知父母亡故后都要回家,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奔丧,并守孝三年,期间要在坟墓附近搭建简棚,睡草席枕石块吃素食,不能享乐不能欢笑不能参加任何喜庆酒席,也不能离开墓地。丁忧为期三年,但一般情况下27个月即可,第三年满三个月就行。
狭义的孝单指孝敬父母,广义的孝还包括祖父母乃至兄长大姐。古人讲长兄为父长姊为母,尤其是父母过世后,兄长姐姐在家里等同于父母。
再来说不肖子。“肖”的意思是像,不肖子最初的意思是不像先人,也是指道德层面的缺失。
古人对长辈非常尊重,以继承长辈的美德为要,父母也希望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做个君子,希望孩子跟自己比较像。现在如果亲朋好友对一位父亲说:“您孩子跟您真像”,这位父亲会很高兴,因为这不仅是夸孩子也是夸自己。要是孩子跟自己不像,说明性情顽劣不守礼法,没能继承良好的家风。
不过后来不肖子的意义发生变化,指的是没能继承家业,不仅不能守成还造成家业破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败家子。
不肖子这种说法自己可以说,别人不能说,这是一种谦称,虽然自己未必是败家可对外要这么说,表示谦虚,意思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比如“我是个不肖子,没能像父亲一样建功立业,愧对祖先。”。哪怕自己兢兢业业守住家产甚至家财万贯、产业、能力更胜先人也要说自己不肖。
所以不孝子与不肖子的区别:不肖子指的是物质上,不孝子指的是道德上;不肖子是自己的谦称,不孝子是他人的指责、自身的忏悔;不肖子这个词只能自己说,不孝子这个词自己或别人都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