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会从生产端传导到消费端。(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1年6月24日讯】(看中国记者文龙综合报导)中国最新公布的5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创下近13年来的新高,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工业带来冲击,通货膨胀会传导到消费端,中国央行是否会再让人民币升值应对?
中国PPI指数同比大幅增长 给制造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
中国最新公布的5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同比大幅增长9%,代表大宗商品价格的攀升已经给制造业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
PPI是观察通货膨胀在生产端的表现,也是制造业的一项重要指标。
综合中国内地媒体报道,6月24日,中国银保监会官员于学军在2021年财新夏季峰会上称,通货膨胀很可能不是短期的,很可能会形成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5月份PPI已经到9%,预计下个月(6月)会到10%,肯定会对消费端造成压力。
他并称,城投公司和房地产公司最近一两年不断爆雷,的确会对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是下一步面临的风险。
于学军称,“通货膨胀下一步会对中下游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直接影响。现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很难赚到钱,很多不敢接单。”
美国财经媒体CNBC此前报道,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甘洁带领团队曾于6月初调查超过2,000家中国工业厂商,结果发现业者对景气的看法比前几个月更加悲观,主要就是因为成本大幅上升,而且预期升幅可能持续至年底。甘教授说:“因为企业毛利遭到压缩,数家业者甚至拒绝接单,因为生产愈多,亏损愈大,净利已转负。”
未来,会不会因PPI持续攀升进一步造成制造业的成本压力,进而引发物价失控的通货膨胀危机?
6月24日,据《美国之音》报道,曾在伦敦与香港投资银行工作多年的汪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5月份CPI增幅相对低的原因除了猪肉价格回稳外,还有政府的价格干预措施使然。
他说:“政府采取许多行政措施让下游生产企业不要涨价,因此上游PPI上升未完全体现在下游CPI上,因为企业自行消化成本。这样的话,短期内下游老百姓消费比较没受到影响,但长期是没办法的,因为企业基本上不赚钱,因为原材料涨价涨很多,这样子生产了以后,却无法涨价卖出去,最终结果企业不赚钱。”
当局遏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以减缓其进口成本压力
对于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中国官方也出面示警并推出各项遏制通货膨胀措施。中国总理李克强在5月中旬就要求下属部门遏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宣布对小型企业提供补贴,以减缓其进口大宗商品的成本压力。另外,也针对商品期货交易发布新的限制,以遏制投机行为。
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可望在7月释出80万至90万吨的原铝,以减缓金属涨势,而未来数月还将释出部分铜、铝和锌的库存到今年底,这将是10多年来中国首次释出国家金属储备。
5月21日,中国央行主管的《中国金融》杂志发表中国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研究部主任吕进中的文章称,大宗商品价格中长期上行趋势或已成型。
吕进中文章并称,要采取措施抵御输入性影响,建议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注重进出口平衡,增强汇率弹性,人民币适当升值,抵御输入性效应。
“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国际市场价格的输入性影响不可避免,”吕进中称。
吕进中称,与以往不同,本轮疫情过后,由经济复苏与量化宽松持续导致的货币流通速度回升,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债务货币化带来的狭义通货膨胀风险将大概率上升。
不过,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双刃剑,人民币升值太快不利于中国的外贸出口行业,尤其美元现在已开始出现走强的势头,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长期走贬的机率比较高。因此,面对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官方左右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