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的实话令中共高层尴尬。(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1年3月12日讯】每年人大开会,一般都由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答记者提问,尽管事先安排了中共党媒或境外大外宣媒体,但境外媒体总算有机会直接向中共高层提问,大致也是一年中仅有的一次机会,当然尽可能要逼出一些实话。
中共高层一直刻意回避记者,也很少在公众面前亮相、讲话,所谓的各地考察中,上下也都知道安排了大量群众演员,共同演戏而已。中共高层的内部重要讲话,都是通过中共党媒有选择地向外界披露。
中共高层每天习惯于颐气指使,哪受得了记者的当面质问?而且,平时讲话的稿子,基本上由秘书们起草,中共高层还会出现念错字的情况,一旦即兴发言、回答问题,很可能暴露出中共领导人的种种弱点。若随意信口开河,会显得能力水平难以胜任;若支支吾吾、一时语塞、甚至恼羞成怒,形象更将大为受损;若是不小心说错了话,更可能演变成一场公共灾难。因此,中共高层基本都远离媒体记者会之类的场合。2021年的人大记者会,李克强有意无意的实话,也又一次令中共高层尴尬。
李克强的实话令中共高层尴尬
中共需要利用两会装饰执政的合法性,只能尽量把假戏做足。中共国务院总理在人大会议上做报告,自然也就成了出席记者会的不二人选,但这也成了中共总书记的一大尴尬。
中共国务院总理被推出来接受记者采访,但他却并不是中共政权的真正当家人。一把手的中共总书记此时没法亮相,主要因为中共高层自己都觉得不合法。虽然中共党媒每天热捧总书记,但这个头衔在遮羞布的两会上却难登大雅之堂。中共总书记可以兼任国家主席,但这个虚职名号,一般只用在对外交往上,或签署所谓的主席令,也没安排向人大报告工作。中共总书记无法出现在两会记者会上,实质是最大的尴尬。
二号人物的中共总理出席记者会,是否能完全按照总书记的思路回答问题,往往是近年记者会的最大看点。中共总理不是机器人,在一年一次的亮相中,他也要试图保持个人的权威形象,回答问题不可能100%照本宣科,适当总要有所发挥,甚至希望能出彩、不得不讲些实话,这也恰恰是总书记不得不担心的。
首先,中共二号人物若露脸、博得好评,一号人物自然没法高兴;其次,二号人物若有不同调之语,马上就会引发热议,一号人物也很难受;再次,二号人物若言语出格、甚至出错,一号人物同样面上无光。眼看着二号人物出场,一号人物却不能100%驾驭,应是第二大尴尬。
中共总书记还有第三个具体的尴尬。一般中共一号人物负责对美外交,二号人物并不参与,但记者会上却不得不回答关键的美中关系问题,特别是当前的敏感时刻。李克强实际并不主抓总体外交事务,外交部虽然列在国务院之下,实际直接由习近平掌控,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又无法回避外交问题,习近平同样鞭长莫及。
2020年的两会,李克强曾脱口而出6亿人月收入千元的大实话,至今都是看点。2021年的两会,外界自然也会期待。
李克强关于失业的实话
中共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压力也很大,虽然被推出来与媒体见面,但同样并不太适应类似的场合,一方面不能说错话,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僵硬;现场气氛既不能太沉闷,又不能太激烈火爆。通常,中共总理在这样的场合会尽量重复套话,但调子会适当放轻松,以避免针锋相对,适当可能举些实例,以显示亲民。
3月11日的人大记者会上,李克强遵循了类似的思路,在敏感的台湾、香港、美中关系、病毒溯源等问题上,虽然重复了套话,却以缓和语调为主,避开了极端的说辞;面对自己主管的经济、民生问题等,李克强显然有所发挥,也讲了一些实话。
记者询问疫情导致的就业、收入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和消费需求问题,李克强没有直接全部回答,但他举了一个例子,却有意无意地说了实话。他说,疫情后“我到地方考察,看了不少店铺,在一个小店,店主跟我说:3个月没有营业了,因为政府减免税费,支持减免房租、水电费,稳岗补贴资金到位,我们没有裁员,挺过来了。我问员工的工资怎么办?他说当时只发生活费了。在场的二十多位员工都说:店里管吃管住,不让我们下岗”。
过去的一年里,李克强一直在强调扶持中小微企业,他举的例子应该是想证明,中共补贴了企业。但一个店3个月不营业,还要支付房租、水电费,如何维持?他没有透露二十多人发了多少生活费,但这到底算就业,还算失业呢?李克强还称看了不少这样的店铺,既然如此,GDP增长2.3%从何而来?
李克强还说,2020年“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居民收入相应增长”,但又称2021年,仅“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还要为两亿七八千万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
从这个数字,大概就能估计出2020年实际的失业人数,也基本就能解释春运高峰消失的真正原因,全球供应链加速转移,导致了大量农民工失业,根本无法挽回。李克强称,今年“确定新增城镇就业的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这表明,连“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都无法全部就业,去年的大学生可能还不能就业,农民工又会怎样呢?
李克强试图解释,“现在中国的灵活就业正在兴起,已经涉及到两亿多人。有的人一人打几份工。”这等于再次变相证明,中国差不多有两亿多人处于失业状态,2020年GDP增长2.3%是虚的,2021又怎么增长6%?
李克强关于民生问题的实话
李克强还说,“中国的老龄人口已经有两亿六千万”,但又称“老龄产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试图解释中国有多大的内需市场,但恰恰反衬了中国内需市场的疲弱,竟然要依靠老年人的市场。实际上中国人口加速老龄化,正在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
李克强解释经济政策时说,“去年我们没有搞宽松政策,或者说所谓量化宽松,今年也就没有必要‘急转弯’……现在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还在恢复元气中。”
投资没有加大、企业还在复原中,李克强却称“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同时又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相矛盾之后,李克强也只能说,中国人民“吃苦耐劳,我相信中国人民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逐步迈向共同富裕”。这才是大实话,中国老百姓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李克强回答科技“卡脖子”问题时说,“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要让科研人员有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不能把科研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
中国的科技投入如此之低,科研人员还无法真正支配,中共多年来一直靠技术剽窃,怎么可能不被“卡脖子”呢?因此,他也补充说,“科技要自立自强……这和国际合作、同行交流是并行不悖的……封闭不会有前途,断链对谁都没有好处。”这句话,基本上也把科技“创新”的老底揭穿了。
李克强还举例说,“参加代表团讨论时,一位中学校长说:现在县乡中学还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师的待遇不高,学历也很难提高”,“对于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弟,只要拿到居住证,一定要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
这个例子活生生勾勒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窘境,所谓的脱贫、振兴农村不过都是虚假的口号。李克强还承认,“现在县乡基层的医疗机构和力量还比较薄弱,很多人有病往大城市大医院跑”,他没有明言实际并未真正脱贫,最后也只能说,“总之,民生方面的事很多,我们要在发展中持续改善民生”。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难得露面一次,又讲了些实话,红彤彤热闹的两会也在中共高层们的再次尴尬中收场了。
责任编辑:徐智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