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的高僧刘萨诃曾预言,这座山崖将出现大佛像。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刘萨诃,法名释慧达,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高僧,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赴印度取经的僧人之一,比唐玄奘早了230年。相传,刘萨诃有超凡的预知能力,凡是他预言过的事,最后都得到了应验,其中最流传最广的就是他对御容山石佛的预言。
根据《冥祥记》和《续高僧传》中的记载,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刘萨诃云游途经凉州番禾郡(今甘肃武威以西一百七十公里处的永昌县焦家庄水磨关),向着御容山顶礼膜拜。过路人不解其意,向其请教。刘萨诃预言说:“这座山崖将出现大佛像。如果佛陀灵像圆备,则天下太平,世乐时康;若其残缺,则世乱民苦,天下大乱。”说罢,刘萨诃继续西行,次年(公元436年)圆寂于酒泉城西七里涧。
刘萨诃的预言在当时广为流传,虽然人们对他的话似懂非懂、半信半疑,但都在等待真相大显的那天。
佛像残缺 世乱民苦
一晃80多年过去,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一天雷电大作,山崖震动,只听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一尊天然的无头大佛像裂山而出。这时,人们想起了刘萨诃的预言:佛像残缺,预示衰败天下大乱。当地人无不惊慌,立刻召集工匠为大佛雕刻头像。但怪异的是,佛头一安好就掉落下来,来来回回折腾了几次,始终无法将佛头安在佛像身上。或许这就是天意吧,于是大家也就打消了安放佛头的念头。
此后约四十年间,天灾人祸连连,北魏皇帝政权腐败,横征暴敛,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而在北魏后宫之中,孝明帝突然驾崩后,又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河阴之变”,北魏权臣太原王尔朱荣率军逼宫,将宗室诸王和两千多名官员赶尽杀绝。最终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其皇位先后“禅让”于北齐、北周政权。正好应验了高僧刘萨诃生前的预言。
佛像完整 世乐时康
又过了三十多年,北周明帝宇文毓元年(公元557年)的某天夜里,凉州七里涧(刘萨诃涅盘之地)忽有神光闪现,好奇的人们前去一探究竟,竟然在山中发现一尊硕大的石佛佛首。事件立刻轰动了整个河西,被送入佛寺供奉,再辗转送到二百里外的御容山。当僧侣们正将佛首安装在佛像身上时,神奇的事发生了:佛首挨到佛像肩头、不过几尺距离时,就像活了一样,自动飞到了颈上,而且严丝合缝,分毫不差。从此以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知道此事后派遣官员察验,并于保定元年(公元561年)下旨调集凉州、甘州、肃州三州百姓为佛像修建寺院,三年建成,寺分三处。皇帝敕赐寺额为“瑞像寺”,此后香火鼎盛,僧侣众多。
佛首再次脱落 预示北周灭亡
十年后,到建德初年(公元572年)的一天夜里,瑞像佛首突然落地,僧侣官府惊愕,立即将此事报知朝廷。皇帝派出重臣亲自验察,并举行仪式重新安放。然而,瑞像白天还完好,结果到晚上就自行脱落,反复十余次仍然如此。
不久,到了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北周武帝下诏灭佛,全国寺院被焚毁,瑞像寺也未能幸免,随后北周灭亡。而人们对刘萨诃的预言愈加笃信。
隋朝建立后,在崇佛的隋文帝的带领下,佛法再度兴旺。瑞像寺得以重建,瑞像不知何时又身首复合一体。而隋文帝统领的国家,山河一统,进入开皇之治,百姓再次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西,亲临瑞像寺,御笔将瑞像寺改名“感通寺”,并下旨扩建、赏赐大量财宝,并命天下模写瑞像供奉,感通寺因此名满天下。
唐朝贞观十年(644年),瑞像附近还出现了凤鸟蔽日的吉兆,唐太宗为此派出使者前往瑞像寺进行供养。此后,取经归来的三藏法师途经感通寺,在这里拜佛讲经;唐中宗多次派使者到寺院敬奉宝物。中唐以后,河西为吐蕃占据,感通寺更名“圣容寺”,香火依然。到了元明时期,圣容寺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而逐渐萧条。
到了1953年,圣容寺被拆除。那么在当今的中国大陆,这尊瑞像是什么情形呢?
如今的圣容寺原貌已不可见,在新修建的圣容寺大殿中,供奉着瑞像佛体的石壁,而佛首则收藏在当地的博物馆内。瑞像再次残缺,昭示着人们正处在混乱黑暗的世道中。而当佛法在中华大地上再度兴盛,那瑞像身首将会再次合一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