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中共政府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二十四节气
计算方法
中国传统的“节气”,我试图简单去介绍一下,其实都不难理解。
中国的华夏祖先观察太阳的位置,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又称黄道,即是太阳运行的轨道,当时人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动的,太阳运动的轨迹重复的时候就是一年,再将一年分为廿四个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计算和实践出来的一套历法,至今已广泛运用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人们用“土圭”去测“日影”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变化,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按照每个等份的特性起名,由此得出“二十四节气”。
厘定四季
用现代天文学去演绎:夏至大概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所以是北半球最炎热、日间时间最长、晚间时间最短的一日;冬至大概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最寒冷、日间时间最短、晚间时间最长的一日;春分和秋分大概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中间,所以一日的日夜时间长短都一样。
天文学以春分、夏至、秋分及冬至为四个主要季节的座标。根据这些指标,气象学画分每年的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历法计算
中国古代华夏祖先利用“土圭”来测地上的日影的方向和长度。“土圭”是古时一个简单的天文仪器,制造方法十分简单,是在地上插一支竹竿,然后在地上画下一些刻度作为量度的记号,当阳光照射竹竿,在地上会留下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从中记录和计算时间和气候的变化。记得我以前在中学科学堂也做过类似的实验。
古代华夏的祖先他们发现:每年有一日的日影最长,定为“日长至”,即是后来所称的“冬至”;每年有一日的日影最短,定为“日短至”,即是后来所称的“夏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间各有一日的日夜时间长短一样,即是后来所称的“春分”和“秋分”。
到了商朝,他们就将前人发现的四个日子,配合天气的变化,编定了四个节气,即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于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基本上形成。
到了周朝,当时的人将天气与大自然的现象配合起来,形成八个节气。
到秦汉年间,当时的人又将天气与大自然的现象和农耕、人民生活方式配合起来,形成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西汉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为历法的一部分,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在气象、天文的地位。
冬至
习俗
冬至,又称“冬节”,在“二十四节气”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古人认为:过了冬至,日间的时间一日比一日长,而夜晚的时间又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那一天开始,阳气就会慢慢回升,主要因为日间的时间长了,接受到阳光照射的机会多了,冬至又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一年的终结,也算是一个吉日,应该庆祝一番。
早在周朝,在冬至会举行国家祭典来敬神、祭天,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也祈求未来一年国泰民安。
到了汉朝,除了举行国家祭典来敬神、祭天之外,各文武百官、外族的士臣都要上朝朝拜皇帝。在汉朝,冬至亦成为了民间的节日,除了敬神、祭天之外,还须祭祖、敬老、尊师。离家的要回乡、回家拜祭神灵、祖先;后生的要向在生的父母叔伯、爷爷嫲嫲、公公婆婆、曾祖父母等长辈敬礼、请安;做学生的要到老师、师傅家中拜候老师、师母。自始,冬至就成为了一个民间节日,叫“冬节”,而且定为假期。
到了清朝,宫廷的敬神、祭天、朝拜仪式更复杂、隆重,视为国家大典。之后,民间有所谓“冬至大过年”、或者讲“肥冬瘦年”,可见冬至真是一个非常受人重视的节日。那天,大大小小都要回家敬老、祭天、祭祖,希望得到神灵和祖宗庇佑,也祈求未来一年家宅平安、事事顺境;然后一起吃晚饭,聚首一堂,亦是一个一家人庆贺团圆的大好日子,也是促使中国人的宗亲、宗族的关系得以延续的其中之一的因素。
当今华人社会的冬节
香港人对冬至这个节日已渐趋冷淡,对冬至这个节日的目的已一知半解,还好,有些家庭一家大细还会坐下来一起吃一顿晚饭。
我希望在海外的华人,在这一天,一家大小、或者一个宗亲、宗族的人能聚首一堂,一齐吃一顿晚饭,分享一下宗族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使在海外的华人能团结一起,做一个懂中国文化的中国人,将中国文化一代代承传下去。
因为要祭祖、祭神和庆祝节日,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当晚的饭餸通常都极其丰富,㓥鸡杀鸭、大鱼大肉在所难免,除此之外,吃饺子、馄饨和包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寓意丰衣足食;南方人就吃汤丸、糯米糍,寓意团团圆圆;吃长寿面,象征孩子快高长大、成人长命百岁。以上都是比较普遍的应节食品,大家不妨参考一下。
从乐曲中反思
Zdenek Dejmek指挥Janacek Chamber Orchestra演奏意大利作曲家Antonio Vivaldi(韦华第)1721年的作品“Four Seasons”(《四季》)中之“Winter”《冬季》
《冬季》“不太快的快板”描述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情景;“广板”描述人坐在火炉旁享受悠闲、美好的时光。
另一方面,韦华第的音乐能提升脑部功能、专注力、记忆力和平衡心理和情绪。
Sara Bareilles和Ingrid Michaelson合唱的“Winter Song”(《冬之歌》)
“Winter Song”的歌词有这么两句:“Is love alive?And life will find away.”中文直译这两句英文就是:“爱还活着吗?生活总会找到出路。”人就要好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啦!各位听众:我得要告诉你们,人不是为了当人,不是为了过人的生活,而是要把握人生,踏上修炼的路,反本归真、归善和忍。
齐秦《大约在冬季》
“轻轻的我将离开你”,只能说一句:“亲爱的你别为我哭泣,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借此送上祝福!
陈慧娴《飘雪》
飘雪引来“伤心的记忆,痛心的分了手,对对方仍热爱情重”。情是缘还是债,鲁迅《集外集拾遗.悼杨铨》有这两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参透世情,冥冥中已有因缘安排,“人生本是一场梦,又何须追忆心痛。”
电影“Frozen”《冰雪奇缘》插曲“Do You Want to Build aSnowman?”(《你想堆雪人吗?》
冰雪奇缘Frozen这套电影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拥有不同的个性,孩子特立独行并不一定不好,孩子产生不容于社会的价值观也不一定有问题,可能是未经有识之士发掘的专长,作为老师或家长的,还需要悉心去正面的引导,也要乐观的去面对。这套电影亦藉着两姊妹的感情去讲出了家人之间亲情的重要,且要互相扶持。
姚莉《雪人不见了》
以前,都有半个世纪以上,一到入冬,香港的电台就会播放这首《雪人不见了》,好像要提醒我们冬天已经到了。唉!用不着他们提点,我们身为穷苦人家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一入深秋,还未到冬天,我们已经瑟缩一角,当年香港的冬天不及现在的暖,经常只有几度,当然未冻至下雪。
Frozen《冰雪奇缘》插曲“Let It Go”
霭霭白雪的山巅,席卷着狂风怒号,寒冷从未扰乱到她,她亦都可以随遇而安。迪士尼重新塑造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的公主形象。告诉年轻的下一代不要做“二世祖”、“温室里的花朵”、“袋鼠族”或者是“隐闭青年”。
关正杰《雪中情》
冰天雪地,两人分隔,“寒梅傲雪,情如白雪,真心爱未泯。”表示情比金坚,要谨记真爱是一生一世的。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人遭难、遭灾、遭变、遭厄、遭罪是磨练,不经磨练,不能锻炼成为真金。但要谨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过能过。”经历冬寒之后,像松柏一样不凋谢,才能尝到春天的生机。
结语
我年轻的时候,当时妈妈还在世,到了冬至,就听到她说:“过几日做冬,冬至大过年,你们全部都要返家吃饭呀!”就是有她这类记挂传统观念的人,中国人的一些文化才得以继往开来;我又听到她说“干冬湿年”,即是说:若果冬天不下雨,皇历新年就一定下雨;我又曾经听到她说“冬至唔冻,过年冻,记得穿着多件衫呀!”即是说:若果冬至当天的天气不冻,过皇历新年就一定会冻。妈妈讲的时候好像顺口开河,到时到候又发觉几灵验,后来才知道那些谚语是中国古人几千年来累积的智慧。
各位读者:祝各位能够做一位可以经历冬寒,像松柏一样坚忍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