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十年写就《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并未得到普遍应用,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而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籍是通过传抄的形式传播和保留的。
在唐代之前,曾经发生过一件流传后世并为之称道的事:有一篇文章在出现之后,人们竞相传抄,居然导致整个城中一时间的纸张都售罄,纸价飞涨。这篇倾城之作就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
左思,字太冲,临淄人,出生在儒学世家。他的祖先齐国的王族中有左、右公子,所以就以“左”为家族这一分支的姓。他的父亲左雍做过中侍御史。左思小的时候学过钟繇、胡昭的书法以及鼓琴,但皆无所成。因此,左雍对儿子有些失望,曾对友人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
不甘心被父亲如此评价的左思于是更加发奋学习,终于在长大后震惊当时文坛。史载,他“貌寝口讷”,但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也因为口齿笨拙,他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以闲居为事。
左思曾看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虽然觉得将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写得很好,但却认为辞藻华丽却虚而不实,因此决心依照史实和历史发展写出一篇《三都赋》,三都指“吴都、蜀都和魏都”。
在他正打算写《三都赋》时,他的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全家遂前往京师。到了京师后,左思亲自去拜谒主掌编撰国史的著作郎也是文学家的张载,询问四川成都一带的历史。
在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了解了三都的历史后,左思花了十年时间酝酿和创作。在此期间,他家的门边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纸和笔,供他随时记录下灵光一现时得到的佳句。在创作过程中,他觉得自己的见闻还不够广博,就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郎,这样可以让自己读更多的书。
十年磨一剑,左思终于写就了《三都赋》。他自认为自己的赋作并不逊色于班固和张衡,但却担心人们因为自己的性格和外貌而不加重视,因此他就去拜访当时颇具声望的安定人皇甫谧。
博览儒家经典百家的皇甫谧,一生淡于名利。他举孝廉而不行,相国征辟而不就,终身不仕,只专注于著述。他看到左思写的《三都赋》后,大为赞赏,并为这篇赋作写了序文。
这之后,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中书郎刘逵则为《吴都赋》和《蜀都赋》作了注释。对里面的山川土域、草木鸟兽和奇怪珍异,他们全都研精它们的由来、分析它们的意义。
经学渊博、文才美茂的刘逵十分欣赏左思的文章,还特意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与诸家相比,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皆十分精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推崇古人的作品而看不起当世之文章,原因在于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的实质。”
陈留人卫权也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认为其“言不苟华,必经典要,品物殊类,禀之图籍。辞义瑰玮,良可贵也”。
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一再称誉推崇,文章太多,已经无法一一记述。司空张华读罢《三都赋》后叹道:“左思是如同班固、张衡那般的人物,这篇赋作能使诵读之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
《三都赋》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让当时的豪门贵族之家都想一睹为快,因此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一时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后世“洛阳纸贵”的典故即来源于此,以此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当初,著名的文学家陆机来到洛阳时,也曾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便抚掌而笑,还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纸盖酒坛子罢了。”不屑之意溢于言表。
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叹服,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超越,遂停笔不写了。
除了《三都赋》,左思的代表作还有《咏史》八首。《文心雕龙・才略篇》说:“左思其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在当时的文坛,左思是卓尔不群。
其后,秘书省长官贾谧请左思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注研究典籍。齐王冏任命他为记室督,他以身体有疾病为由不就。等到张方祸害洛阳时,左思全家搬到冀州。几年后,他因病去世。
参考资料:《晋书・左思传》